就在世界分析評估滿洲裏之戰對遠東局勢所造成的影響時候,人民軍的海軍己在上海集結,準備實施華東政府計劃中的登陸日本作戰、爪哇撤僑計劃行動。這也是人民軍海軍繼華東政府初始參加時,參加對馬海戰之後,最大規模的行動了
這時離對馬海戰己過去了近1年的時間,而和那時相比,人民軍海軍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增加了一些新艦和新的編製。
首先是華東政府自建的兩艘戰列艦,幹將號、莫邪號己正式入列服役。這兩艘戰列艦和赤兔級裝甲巡洋艦是釆用的同一艦體,隻是艦寬増加了1米左右,以確保航行及火炮射擊的穩定性,排水量為12500噸,而武器配備布置也和赤兔級裝甲巡洋艦一樣,采取了沿中軸線背負式布置了4座雙聯裝280毫米主炮,並安裝了綜合火控係統,副炮為6座雙聯裝155毫米炮,沿左右舷布置,其他武器還有8座雙聯裝105毫米炮,8座雙聯裝75毫米炮,以及10門50毫米速射炮,並取消了魚雷發射管。
幹將級戰列艦實際己經具備了無畏艦的主要特征,全重火力,統一火控,隻是動力係統還是使用的往複式三漲蒸汽機,而非技術更先進的蒸汽輪機,主要是目前華東政府和德國聯合研發的蒸汽輪機還未成熟,因此沒有裝配到幹將級戰列艦,不過蒸汽輪機並非是無畏艦的標準配置。而且通過艦體的優化,使幹將級戰列艦的最高航速達20節,差不多達到了這個時代裝甲巡洋艦的水準。既使是和無畏艦相比,也僅慢了一節,差距並不大。
雖幹將級戰列艦主炮的口徑要略小一點,現在主流戰列艦的主炮一般為305毫米,這主要是由於幹將級戰列艦的噸位偏小,按舊時空的標準,無畏艦的噸位一般接近2萬噸,最小的也不低於17000噸。但考慮到這個時代的海戰距離在6-8千米,通常情況下不會超過10千米,在這個距離內,280毫米主炮的殺傷力可以達到305毫米的9成左右,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幹將級戰列艦主炮的數量是主流戰列艦1倍,因此火力輸出可以達到現在主流戰列艦的1.5-1.8倍,優勢也是相當明顯的。
入列的戰列艦除了這兩艘自製軍艦之外,還有在對馬海戰中俘虜的日本戰列艦敷島號、俄國戰列艦博羅季諾號、鷹號在這時也都己經完成了修複工作,並編入人民軍海軍服役,而根據人民軍海軍的軍艦命名條例,敷島號命名為敷洋號、博羅季諾號命名為博洋號、鷹號命名為飛洋號,加上人民軍海軍己有的3艘戰列艦遠洋號、瞭洋號、威洋號,因此現在人民軍海軍共計擁有8艘戰列艦。
敷洋號、博洋號、飛洋號都被編入原來的戰列艦分隊,這樣一來,原來戰列艦分隊中開海號、拓海號兩艘軍艦則被調整出去,因為這兩艘軍艦本來是裝甲巡洋艦,隻是在人民軍海軍成立之初,實際隻有遠洋號、瞭洋號這兩艘戰列艦,因此隻好將這兩艘裝甲巡洋艦編入湊數,現在有了足夠的戰列艦,也就不用這兩艘裝甲巡洋艦頂替了。
不過這三艘戰列艦雖然正式入列,但目前隻有博洋號、飛洋號具備了作戰能力,而敷洋號則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磨訓練。這是由於博洋號、飛洋號是早先入列服役的威洋號戰列艦,也就是原俄海軍的皇太子號戰列艦的改進型,在艦體結構、操作方式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因此在博洋號、飛洋號還在維修的時候,海軍利用威洋號進行訓練艦員,這樣博洋號、飛洋號修複完畢入役之後,艦員們可以迅速的上手,形成戰鬥力,而敷洋號則不具備這個條件,形成戰鬥力就要慢得多。
而另兩艘真正的新戰列艦,幹將號、莫邪號則單獨組成一隊。因為這兩艘戰列艦是采用了全新設計,火力、速度均與其他戰列艦不同,隻有單獨組隊作戰,才能充份發揮這兩艘軍艦的戰鬥力。
當然,戰列艦在未來戰爭中的分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畢竟海軍目前也就這幾艘戰列艦,而且性能也參差不齊,不可能教條的使用,因此還是視未來戰爭的具體情況而進行靈活的分組,在必要的時候,就是和裝甲巡洋艦編成一隊作戰,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在這近一年時間裏,華東政府除修複這三艘戰列艦之外,還修複了2艘裝甲巡洋艦,日進號和格羅姆鮑伊號,前者是在對馬海戰中俘虜的日艦,而後者則是在海參崴戰役俘虜的俄艦;以及5艘防護巡洋艦奧列格號、阿芙樂爾號、斯維特拉娜號、莫諾馬赫號、綠寶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