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登陸日本(四)(1 / 2)

就在人民軍的艦隊炮轟日本東南海岸城市的時候,羅嶽己經乘坐襄陽艦,先趕到能登半島附近海域,偵察登陸地點的水文情況,以及岸防設施。

在駐守上海期間,羅嶽就委托海軍拍攝能登半島和伊豆半島的影像資料,又曾申請派出測量船,到這兩個半島的沿海地區測量水文、並確實登陸的地點。但羅嶽自己由於軍務繁忙,實在是抽不開身,因此沒能夠親自觀察戰場。雖然通過這些早期收集到的資料,羅嶽己經確定好了登陸的地點,但畢竟是沒能自已親眼去看一下,羅嶽心裏總覺得心裏沒有底。現在登陸艦隊終於可以出擊,但由於4艘鎮遠級鐵甲艦的速度太慢,因此羅嶽決定自己先乘襄陽艦,趕到能登半島附近海域去觀察俱體情況。

在穿越之前,襄陽艦是5艘穿越軍艦中艦齡最大的軍艦,服役己有12年,而穿越到這個時代己過去了6年時間,盡管華東政府盡全力保養這幾艘穿越軍艦,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但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時在太落後了,因此這5艘現代軍艦都有不同程度的損耗,好在是損耗的主要是艦體和機械動力部份,而艦載電子設備,武器係統基本還是完好無損的。受影響最大的還是艦速,襄陽艦原來的最快時速為28節,現在的最高航速隻能跑出25節左右的水平,而且為了減少機器磨損,最好不要以20節以上的航速行駛,不過這也要比登陸艦隊的速度快上近1倍了。

一天以後,襄陽艦到達能登半島附近海域,並放出無人機,對選定的登陸地點進行觀測。

羅嶽選擇的登陸地點是位於能登半島中西部的羽咋町地區。“町”在漢語中是作田界,田間小路或是計量單位;而在日語中,主要是作城鎮的意思。羽咋町也就是一個小城或是小鎮。

能登半島的地形是以低丘陵為主,但在半島中部,有一條狹窄的平原地形,由西的東,全長約15公裏,貫穿整個半島,寬度約在3-4公裏之間,羽咋町就是這個狹窄平原的西端起點,東端是能登半島最大的城市七尾市,因此由羽咋町登陸,占據這個平原地帶,然後沿這個平原地帶布置防線,對人民軍守住能登半島是十分有利的。

而從無人機發回的畫麵來看,羽咋町一帶的海灘確實十分平坦,有利於登陸艦直接衝灘上岸,因此很適合進行登陸作戰,而且羽咋町一帶地區的海灘守備也很鬆懈,沿岸雖然也修建一些炮台,但這些炮台都十分簡陋,不僅全部露天炮台不說,而且配備的武器不多,火炮最多也就是100毫米口徑,作用與其說是防禦,不如說是用來警戒更合適一些。

原來日本的海岸線長達近3萬公裏,既使不算內海,隻算外輪廓超過了5000公裏,因此日本當然不可能做到在每一處海岸都嚴密布防,隻能重點防禦幾個重點區域。現在日本的重點區域主要有3個,首先是東京灣地區,這裏是日本的首都,自然是列在第一位;其次是九洲島西南的長崎地區,這裏是日本主要的對外港口,也是海軍基地,自然也是重點地區;第三個則是大阪,京都地區,這裏是日本的商業區,經濟十分發達,這一帶地區大部份都位於賴戶內海,靠外海的隻有極小部份,一般來說敵方軍艦是不會深入內海的,因此排在第三位。

而除了這三重點防禦的地區之外,其他地區的防禦就隻能是聊盡人事了,因此也可以說日本一但失去製海權,是根本擋不住敵人登陸的,當然日本還可以選擇放敵軍岸,然後在陸地上與敵方進行決戰。

能登半島在日本不算發達地區,當地的經濟主要是以打漁、海下補撈為主,也沒有什麼大城市,因此岸陸的守備十分空虛,也是理所當然的。

另外從無人機傳回的畫麵還發現,在岸邊還有幾個小碼頭和不少的漁船,羅嶽對這些情況也十分高興,因為有漁船就說明附近必然有村莊,這樣人民軍在登陸上岸之後,不僅能夠找到當地人了解情況,而且還能抓到一些免費勞動力,反正這一次華東政府是來進行破壞的,因此也不用有所顧忌,該用日本人當苦力就用。另外這些小碼頭也都可以利用來裝禦物資,也可以讓人民軍省了搭建臨時棧橋的功夫。

總體來看,羽咋町地區確實適合進行登陸作戰,而且羅嶽對登陸成功也充滿了信心,因此現在就等登陸艦隊到達,就可以發動登陸作戰了。

兩天之後,登陸艦隊終於到達羽咋町附近的海麵,於是在就在次日的淩晨5點時,人民軍發動了登陸作戰,而這次登陸和對岸火力打去是同時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