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億法郎對法國政府來說,也完全在可以承受的。在35年前,普法戰爭失利之後,法國像當時還是普魯士支付的賠款就高達50億法郎。而現在法國的國力更強,因此15億法郎對法國政府來說,並不是太大的負擔,隻是在麵子過不去。
對華東政府來說,6000萬英鎊無疑是一筆巨款,約合4.8億兩白銀,而拆算成華東政府的貨幣,大約是5.2億銀元,在參戰之前,華東政府1年的財政收入也隻有1.2億銀元。而且還有英國的賠款沒有計算在內。
華東政府和英國的談判也同樣進入了僵持時期,因為華東政府對英國的目標有些不同,不僅要求賠款,而且還希望得到英國在加裏曼丹島的殖民地。華東政府從荷蘭那裏己經獲得了3/4的加裏曼丹島,當然希望再從英國手裏獲得剩下的1/4,得到一個完整的加裏曼丹島,這樣也便於華東政府管理,並充分利用,後日英國想要在加裏曼丹島上興風作浪,也沒有那麼容易。當然這樣一來賠款的數額肯定要比法國少,華東政府開出的條件是英國賠款3000萬英鎊,加上在加裏曼丹島的殖民地。
而英國政府也打算將加裏曼丹島的殖民地作為談判籌碼的一部份,本來這塊殖民地並不是英國的重點,當然加裏曼丹島在東南亞及太平洋西岸的戰略價值極大,但現在華東政府從荷蘭那裏己經獲得了3/4的加裏曼丹島,所有的戰略價值都己俱備,英國就算死守著剩下的1/4部份,也沒有意義了,不如將其做為交易的一部份。英國的打算是最好能用加裏曼丹島的殖民地抵充賠款,這樣在國內也好交待,再不濟就是以荷蘭為例子,以加裏曼丹島的殖民地,加上1000英鎊的賠款。
英國的開價顯然是不能讓華東政府滿意的,荷蘭是讓出了3/4個加裏曼丹島,而英國僅僅隻有1/4個加裏曼丹島,這能夠一樣嗎?不過英國的代表朱爾典顯然是談判的老手,在談判中軟磨硬泡,一方麵表示不可小視英國的實力;另一方麵又不斷強英國所有的加裏曼丹島部份的價值遠比荷蘭那一部份要高,又東扯西拉了一堆英國希望和中國友好,和華東政府友好合作等等,讓華東政府的代表頗有些有力沒處使的感覺。
不過談判畢競是以各自的實力為基礎的,英國終究是處於弱勢的一方,不可能靠個人能力來彌補,由其是在華東政府和法國己經談好了所有的條款之後,英國也就大勢己去了。雖然朱爾典還想再糾結一下,但李三傑和李鬆晨協商決定向英國攤牌,向朱爾典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華東政府一直堅持的賠款3000萬英鎊,加上英國在加裏曼丹島的殖民地;二是華東政府放棄英國在加裏曼丹島的殖民地,賠款同法國一樣,為6000萬英鎊。
而英國隻能選擇第一個方案,因為華東政府已經獲得了3/4個加裏曼丹島,而且距離又近,華東政府可以很容易將自己的力量投送到加裏曼丹島上,也可以說剩下的1/4在英國手上形同雞肋,早晚都要被華東政府想辦法吞並掉的,還不如現在做為交易的籌碼送出去,還能創造一點價值。
於是朱爾典表示,英國可以接受第一個方案,但請華東政府多少再讓一點,那怕是能夠讓個1、200萬英鎊也好。這讓李三傑和李鬆晨也覺得有些哭笑不得,最終還是降下去200萬鎊,定格在2800萬英鎊。
接下來就是正式簽約,然後又約定好履行條約的時間、秩序等,不過這些己經不影響大局了。
到這時為此,華東政府和英國、法國、荷蘭均談判成,雖然這時與日本、俄國仍處於戰爭狀態,但華東政府己經獲得了9800萬英鎊的賠償資金,以及完整的加裏曼丹島,可以說是收獲巨大。
為了這次遠東戰爭,華東政府共計借了6000萬英鎊的外債,加上利息,共計約8000萬英鎊,另外內債大約5000萬銀元,以及華東政府自己的財政資金也有約5000萬銀元,折算下來大約是9200萬英鎊左右,算下來淨利還有約600萬英鎊。
不過現在華東政府的這些資金並沒有用完,銀元大約還剩1000萬元,而存餘的物資可以拆算1500萬銀元,所借的外債大約還有500多萬英鎊,因此共計還有大約1500萬英鎊,約今合1.3億銀元,相當於華東政府1年的財政收入。僅從資金上看,當然是賺了,而且這還沒有算加裏曼丹島,以及在戰場上俘虜的軍艦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