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章 德國策劃結盟(1 / 2)

提爾皮茨是一個極有膽略雄心、意誌堅定,且行動堅決的人,但創新能力不足,雖然立誌於為德國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但由於德國在軍艦設計上的劣勢,因此在具體行動中,德國隻能以英國為參照物,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少走彎路,減少資源的浪廢,但缺點在於永遠要落後英國一步,要想趕超英國,卻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另辟蹊徑。

而且現在提爾皮茨己經在海軍大臣的位置上坐了10年的時間,盡管在這10年提爾皮茨的成績斐然,成功的將德國海軍由隻是一支近海防禦力量,帶到了世界前五的行列。但提爾皮茨也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想法有些簡單了,首先是英國可以集中全國的力量來發展海軍,但德國卻必須海陸軍同時發展,這樣雙方在競爭中,德國從一開始就落到了後手;其次是德國海軍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差,隻有北海這一個出海口,一但在戰爭時候,很容易被英國封鎖,雖然提爾皮茨也提出了一個風險艦隊的理論,但隻靠這個理論實在是有些單薄了;還有就是海軍的技術革新實在太快,英國推出的無畏號戰列艦,讓此前的所有戰列艦全部過時,也讓提爾皮茨多少感覺到有些力不從心之感。

雖然這些並沒有影響提爾皮茨的決心,但在這個時候,他也是真心希望能夠得到一些有價值的建議,好確定德國海軍未來的路到底應該怎麼走,隻是在舊時空裏,當然是沒有人給提爾皮茨有益的建議,因此提爾皮茨隻能靠自己摸索,並沿著風險艦隊的理論繼續走下去。

但在本時空裏,由於有華東政府的存在,提爾皮茨顯然要幸運得多了,德國和華東政府本來就有較深的合作,而現在華東政府己證明他們的海軍並不比英國差,那麼就應該加強與華東政府的合作,借華東政府的力量,加速德國海軍的發展。因此對威廉二世提出的與華東政府結盟的提議,提爾皮茨是舉雙手讚成的。

而得到了提爾皮茨的支持,威廉二世自然高興,於是立刻和首相畢洛協商,打算派華洛出麵,訪問華東政府,並在這次談判中與華東政府簽定同盟條約。

不過提爾皮茨畢竟是軍人,考慮事情也比較簡單,而威廉二世則是一慣的突發奇想、心血來潮,畢洛對與華東政府結盟的思考,則要全麵得多,盡管畢洛沒有俾斯麥那麼卓越的見識和高明的手腕,但畢竟從政數十年,要比威廉二世、提爾皮茨要更深一層,老實說畢洛並不看好皇帝的結盟建議,原因也很簡單,結盟是互相之間都有需求的結果,而在德國和華東政府之間,顯然是德國對華東政府有需求,因為德國需要華東政府牽製俄國。但華東政府是否需要德國呢?

在畢洛看來,不能說華東政府不需要德國,但華東政府對德國的需求要小於德國對華東政府的需求,畢竟這次華東政府可是靠一己之力擊敗了英法日俄荷五國,這說明即使沒有德國,華東政府也足以自保了。當然也不能說這次結盟就一定談不成,但德國必須要拿出足份量的籌碼來,讓華東政府覺得這個結盟有價值,而不是隻幫德國牽製俄國,德國當然不是沒有這樣的籌碼,但皇帝是否舍得拿出來,就很難說了。

當然畢洛也知道,這種話是不能對皇帝直說的,雖然威廉二世沒有“朕即國家”的認知,但自我的感覺也相當良好,上一個直接指明皇帝錯了的首相的教訓,畢洛顯然還沒有忘記,因為他就是從中受益而上台的。因此就算是相勸,也必須要婉轉一些,或者是換個角度。畢競結盟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大事,並且要經過反複的協商才能確定,沒個2、3年時間是簽不了約的,那能這一次就談成,而且還不知道華東政府對這次結盟的態度和條件。

果然,聽畢洛這樣一說,威廉二世發熱的頭腦也冷靜了下來,也覺得自己的想法雖好,但確實太草率,結盟確實沒有那麼容易談好。

而見皇帝冷靜下來了,畢洛趁機又建議,這次應該派遣一個有身份、有份量的大臣,訪問青島,可以向華東政府提出結盟的意向,看看華東政府有怎麼的反應和條件,然後再作決議。

威廉二世聽了,也覺得畢洛的建議有道理,而且人選也好找,在青島的海因裏希親王不就是嗎?他是自己的親弟弟,受封親王,並有海軍上將的軍銜,這份量自然是足夠了,而且親王和華東政府的不少官員都有良好的私交,作為結盟之前的意向協商,是最合適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