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聖旨,自長安城內發出,連夜送往前線。

沒多久,太子李建成及太子府幕僚,被召回長安城。秦王李世民奉旨前往遼東城,繼續征討高句麗。

不日,太子回宮,皇帝又以太子與宮臣暗造異端為由,將東宮陣營的能人王珪、韋挺流放於巂州,此舉等於斷太子雙臂,朝廷上下動蕩不安,群臣風聲鶴唳,一時辨不明方向。

李淵此舉還離不開一個人的出謀劃策,這人是誰呢?

就是當初劉武周逼近長安時,主動請纓征戰兵敗,被羅成大軍救下的當朝宰相裴寂。

裴寂這人行軍打仗不行,但不妨礙他欣賞賢能啊。他當初被救下後,跟著羅成,李元吉二人,一路從晉州,勢如破竹,打回長安城,那叫一個意氣奮發,揚眉吐氣!往日茶樓裏那些說書的說起羅家羅成,如何了得,以一敵百,裴寂無法體會,但這回是的的確確的身臨其境!說是氣吞山河亦不為過。

在裴寂這種文官眼裏,羅家羅成那就是戰神的代名詞!而且這位英雄,還是位光明磊落的真英雄!在他兵敗,遭眾人恥笑之時,羅成依然畢恭畢敬地叫他一聲裴大人,人前人後一個樣,敬重有度,並無差別對待,這讓看慣世間冷暖的裴寂老頭兒感動不已。

所以,在問責羅成深受重傷一事上,李淵習慣性地一問自己的老朋友裴寂意見,裴寂立馬就侃侃而談了。傷了這個頑固的小老頭心裏的戰神那還了得,他與李淵相識多年,自認了解李淵性子,太子李建成是動不了的,雖說太子動不了,但別人就不一定了。什麼東宮幕僚用心險惡,多是作奸犯科之人,以下犯上,罪加一等,什麼決不姑息,什麼殺雞儆猴……都用上了。

這才有了李淵拍案而起,接連下了好幾道降罪的聖旨,裴寂老頭兒可謂功不可沒。

那,李淵是真的放棄李建成了?

未必。

李淵心裏還是中意這個兒子的,李建成既是嫡長子,又是自己最親睞的兒子。

和李世民相比,李淵更偏心李建成。即便世民立下赫赫戰功,即便自己也曾暗示給世民,極有可能改立太子……建成一直都陪在自己身邊,初入長安城時,世民元吉常年在外征戰,全賴這個嫡長子全心輔佐自己,製定一係列有效措施,才能如此迅速地定下長安城,安穩住民心。

而如今李建成聲望有損,李淵心裏比誰都清楚,這屠城一事,長子是背了黑鍋的。

雖說屠城跟他無關,但羅成身受重傷一事卻是跟他脫不了關係。羅成不單單是他大唐的開國功臣,還是他李家的救命恩人。他為人正派,有情有義,朝堂上下,不少官員亦是受過其恩惠,敬佩其為人。於情於理,建成都不該與他為敵,但他偏偏這麼做了,並且朝廷百官都知道了!

李淵怨恨李建成如此行事的同時,又不由得替他辯解,這孩子就是心思太重,既然朕應允你太子之位,你便是儲君,怎麼就容不下你弟弟世民?行事如此莽撞。

羅家幼子身負重傷,士兵損傷無數,瞧這冤枉仗打的!李淵自是要問責的,要不然如何給北平府一個交代,但太子畢竟是太子,而且李淵並不打算換儲君,既如此,李淵便打定主意將太子高高提起,輕輕放下,而自個的老兄弟裴寂說的話就深得他心了,於是,太子府那些幕僚可就倒了黴了,太子如此行事不妥當,你們這些人幹嘛去了?朕看就是你們這些人天天在出餿主意,慫恿太子,蒙蔽了太子的雙眼!

朕不挫挫你們這些人的銳氣,還真無法無天了。但李淵心裏也明白,東宮幕僚雖說良莠不齊,但有才之人亦是不少,比如那太子中舍人王珪性情淡雅,誌向深沉,不重名利,再比如太子左衛驃騎韋挺,德才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