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誌民扶了這個又扶不了那一個, 熱得滿頭大汗,嘴裏不住地讓他們先起來。
還是隨行的官吏齊齊出動,才把這群誠惶誠恐的老百姓給攙扶了起來。
麵見仙人這些老百姓都很拘謹, 縮在一塊都不敢多說話,倒是有一兩個膽子大些的村民,壯著膽子問道:“方才仙人說在這水稻田裏養魚,魚兒們病死的反而要少很多?”
這個道理他們實在無法想明白, 那些養在池塘裏的魚兒可都是精心飼養的,聽聞還請了不少人看顧,這隨意養在水稻田裏的魚他們估摸是難以照顧得精細的, 這精養的還比不過糙養的?
王雪琴在養殖方麵是行家, 當即笑道:“這是自然, 這池塘易產生細菌,可這水稻田裏就不一樣了,這相當於自然環境。你們看那些大江裏的魚兒死得是不是少很多?這就是自然環境。”
老百姓似懂非懂, 反正仙人都這麼說了應該就是真的了吧。
王雪琴說到養殖就來精神, 款款而談道:“更莫說這些魚兒可以吃雜草,吃稻田裏的害蟲,還能翻土, 大大增加水稻田的產量有何不好?”
一群老百姓都聽懵了,就這麼混在一起養竟有這般多的好處?還能讓水稻產量更高?不過他們覺得仙人說的有些道理, 那些魚兒喜愛的可不就是這些東西麼?
聽起來可行性頗高, 另一村民問道:“不知要養何種魚?養多少呢?”
村民們心思活絡起來,真要是水稻田裏能夠養殖出魚兒來,那餐桌上就能多些肉可吃了。
這魚肉確實難抓且腥味重,可如今養殖了這難抓的問題就解決了,腥味重?蜀州現在推廣辣椒生薑洋蔥這些調味品, 壓製腥味妥妥的。
這法子好呀!
王雪琴:“每畝水田最多隻能養一千尾魚苗,再多就不好了。若是養得好,一畝地能有個七八十斤魚吧。”
到底是第一次試驗稻田養魚,所以王雪琴也不好把產量說高了。哪怕隻說是七八十斤魚,也讓在場村民心頭一熱。
這年頭誰家沒有幾十畝薄田?這般算下來,就是頓頓吃魚肉都是吃得起的!吃不完的這不是還能賣嗎?
這下子在場的村民誰還抗拒?仙人總歸不會騙他們的,一個個期待地看著趙誌民和王雪琴,希望仙人傳授稻田養魚的技巧。
趙誌民都還沒說他們現在從南邊小國搞來了更高產的稻種呢!這要是說出去這些老百姓怕是會更激動。
趙誌民本就擔心這些老百姓自己弄不好,準備這幾日就在巴水郡搞指導,幹脆挽起了褲腿,穿上了自帶來的水桶膠鞋直接下了水田。
這些村民驚得眼珠子都快要瞪出來了,仙……仙人竟下了田?
本想著仙人能夠在田埂旁指點就已是祖上冒青煙了,仙人竟一點架子都沒有下了水田?
特別是那水田的主人,那老漢激動地要在田埂上跳起舞來,不住地道:“看見沒?仙人下的水田是咱家的,是咱家的!”
一旁的村民滿臉羨慕,仙人怎沒下自家水田?也讓他們沾沾仙氣。
趙曦默默地看著,覺著這些老百姓要是有相機的話肯定拍下來,照片要供起來傳給後世子孫。
既然仙人都下了水田,那家老漢趕忙也下了田,這初初下水被冷得一個哆嗦,緩了好一會兒才適應下來。
那老漢有些好奇地看著趙誌民腿上的翠綠水桶鞋,不由問道:“仙人,您這是什麼鞋?”
“膠鞋,好像是塑料還是橡膠做成的,穿這個下田免得被田裏蟲子咬。”趙誌民相當和善。
老漢打量著不住地點頭,好東西啊。他們這些農家人在水田裏,時常被咬,還有村民被水蛇咬過呢。這老了還有風濕腿,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