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縣雇保姆照料鰥寡孤獨(1 / 2)

燕趙都市報報道

近年來,盡管社會飛速地變化,但記者在各地農村采訪時發現,那些散落在農村的鰥寡孤獨,尤其是其中的年老、病殘人士,生活仍處於相當困苦的境地。

各地正加快養老院的建設步伐,但是,對於其中那些不願意離開鄉土的老人、對於那些不適合住養老院的殘疾人、精神病人、患有傳染性疾病的五保人員,他們該何去何從?

高陽縣對這一特殊困難群體做出這樣的實驗:由政府出資,聘請這些五保人員的近親或鄰居為護理員,使他們實現居家養老。

沒有子女的農村五保戶誰來照料?

高陽縣政府聘請“保姆”照料孤寡老人的政策出台於2009年5月。此前保定市委副書記李建方帶隊來高陽調研時提出,那些農村裏沒有子女的孤寡病殘僅落實了經濟保障,但並沒有完全解決困難。

應當說高陽縣農村的社會保障是做得不錯的一個縣,按時落實了農村五保人員每年1300元的生活保障。但問題是,有的人是沒有自理能力,有的是智障、精神病,更多的是年紀太大了,更需要的是他人的照料。

縣民政局長白江陪同書記、縣長到各村調研發現:幾乎每個村莊裏都有這樣一兩戶沒有入住養老院的五保戶,他們的房屋幾乎都是村裏最破舊的、家裏髒亂得進不去人,多是獨自艱難地過活,湊合著吃飯,縣領導都很驚訝,縣裏還有這麼窮困的人家!

縣民政局的統計是,這部分人占五保人員中的13%,全縣有252戶、301人,因受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特殊疾病等諸多因素影響,不宜或不願意入住養老院且生活不能自理。大多由村委會或近親、鄰居幫扶,但沒有建立有效的幫扶機製,生活非常艱難,成為農村的特困群體。

記者在各地走訪調查的情況與高陽大同小異。許多農村沒有直係親屬照管的孤殘、老人生活艱難,許多老人甚至年過八旬還要堅持著勞動維持生計。他們患病、甚至癱瘓,如果沒有熱心的近親或鄰居照應,隻能在孤獨中死去。

由於市縣領導的關注,五保戶們大山一樣的生活困難得到了解決,先是由當地的慈善捐款投入20多萬元,為他們維修了危房、粉刷了居室、使他們使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房屋院落得到修繕整理;更換了涼席、被子、衣物,他們的居住生活狀況馬上煥然一新。

政府“雇”保姆購買社會化服務的政策隨之出台。

幫扶模式的核心:親情加責任

高陽縣政府出台的政策是:有政府為農村五保戶出資聘請護理員,每月120元補助,護理員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優先由親友、鄰居承擔,簽訂供養協議。鄉鎮成立五保供養服務中心,負責落實五保供養待遇以及各村五保供養服務站的管理、培訓和監督。

龐口鎮邊度村五保戶柴萬年老人今年82歲,又有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縣裏就通過村幹部選擇了熱心的鄰居張世昌、劉濟雲為護理員,夫婦倆讓老人與他們一起吃飯,變著花樣改善生活,兩天換洗一次衣服,怕老人寂寞,閑下來就陪老人聊天。老人非常知足地說,現在政府每月給我錢,還給我請保姆,對我又這麼好,好多有兒女的也比不上我。

張世昌夫婦說,過去老人也有親的近的,都不願意管,過去我們隻能悄悄地照管一點,現在政府都這麼重視,與我們簽訂了協議,還給護理費,所以我們對老人的照顧名正言順了。

在城關鎮某村裏,一名90歲的單身老人對記者說,他有個侄子,過去對自己的照顧很不好,但簽訂了合同後,政府給他錢,他再不管說不過去了,情況好多了,起碼每天三頓飯按時做,現在基本滿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