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縣雇保姆照料鰥寡孤獨(2 / 2)

當地一名幹部對記者介紹,這一辦法的內核是“親情加責任”。過去,這些老人主要依靠侄子、外甥等近親,沒有近親的靠族人、村裏或者鄰居,但許多人對自己的父母都照顧得不好,所以對老人的孝敬就談不上了,也沒有辦法約束,現在有了政府的政策,錢雖然不多,但是一種補償、也是一種獎勵,更是一種責任,不管不行了。如果管不好,被政府換掉,會很沒麵子,在村裏抬不起頭來。

高陽鎮西莊村農婦李蘭梅,照顧三個殘疾小叔子28年,縣裏出台了扶助政策,使她又成為了政府聘請的護理員,每月可以拿到360元補助。她說,這對我們貧困的一家是很大的幫助,也是對我這些年的付出的一份精神獎勵。

一種值得推廣的社保模式

“花錢並不多,全縣300來個扶助對象,每年聘請護理員的費用是40萬元。”高陽是一個中等社會發展水平的縣份,但民政局長白江說,“隻要縣裏重視,這點錢擠一擠總會有的。我們不能是一邊高樓大廈飛速發展,一邊是特困人群沒有人管,那不是和諧社會。過去我們查資料,全國也沒有成型的模式,摸索著搞,發現這個方法簡單易行,符合農村實際,好多老人們覺得又有活頭了,不久前,保定市組織各縣、市來這裏開了現場會,準備在全市推廣。”

縣委一位幹部對記者說,我們這項政策的社會效果非常之好,不多的投入,帶來了當地尊老敬老、扶助特困群體的風氣。

邊度村村民張建民說,政府的做法也促進了村風的轉變,現在村裏人都尊敬孤老,因為政府都尊重他們,更佩服護理他們的人。

高陽縣還為此出台了一係列名為“手拉手”的配套政策:各個相關部門、政策部門,民政部門對助困對象實行全額醫療救助;醫療部門減少部分費用,常見病上門服務;水、電免費;每名幫扶對象確定一名副科級領導幹部結對子,定期走訪,尤其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幾個傳統節日必訪,300名科級幹部紛紛給窮親送“禮”上門。文教、團委、婦聯、社區組織500名社會誌願者、1000名學生誌願者定人幫扶,幫助受助人整理家務,解決問題,每月不少於三次。

領導幹部、誌願者的定期造訪,更是大大提高了老人在村裏的地位,也使他們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安慰。

政府敬老的活動與民間的慈善活動互相推動,在此項助困行動開始之初的啟動儀式上,縣裏的企業家、愛心人士當場捐款457.58萬元,成立了助困基金,用於政府投入的護理員補貼外的各項對五保戶的扶助。給五保戶普遍維修一遍房屋、購買衣物就是從基金中開支。“有愛心,能關注到這個群體,錢不是問題。”當地一名領導說。

省會一名學者對記者說,中國曆史上傳統的社會保障,主要以親情、道義維持,比如養老,一個人沒有兒女,那麼他的侄子、外甥就要奉養他,沒有侄子、外甥、親族,就依靠鄰裏,這種中國人特有的社會救助方式,在中國人心中都保持著深切的認同,還發揮著作用,不過有些淡化而已。

高陽縣由政府倡導的這種親情加責任的扶助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在強化著親情、族情、鄰裏之情,呼喚著它們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