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鄉村女校長李靈和她的希望小學(1 / 3)

李靈一直記得這句話:“媒體報道和社會關注隻是一陣風,當別人漸漸淡忘你的時候,你還要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事情。”

暴雨中,渾身濕透的李靈眉頭緊鎖,奮力蹬著三*車,車把上掛著“高價收購小學生讀物、雜誌、教輔”的牌子,身後是一捆捆塑料膜包裹的舊書……

這張照片定格了今年夏天鄭州街頭的一幕場景,也永久地記錄了一個故事:鄉村女校長李靈為了給學校建閱覽室,甘做“破爛王”,走街串巷,用一杆生鏽的秤為孩子們收購“精神糧食”。

在真情稀缺的年代,李靈的故事以網絡速度感動了無數人。一夜間,這個27歲的鄉村女子在網上成名,被網友稱為“中國最美鄉村女校長”。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她的學校——河南淮陽許灣希望小學。

這是一所與“希望工程”無關的鄉村民辦小學。當李靈的故事在網上風行,人們開始慷慨地為這所學校傾注熱情和善心時,一直在希望中掙紮的許灣希望小學第一次看到了希望。

幾個月後,所有的關注歸於沉寂。李靈依然像往常一樣經營著自己的學校。在安靜而空虛的鄉村,她忘記了“成名”的經曆,懷著一顆近乎虔誠的感恩之心,追逐自己的夢想和鄉村教育的希望。

1 沒有退路的選擇

8間教室,1間辦公室,這就是李靈的學校。

辦公室是一間做不成教室的小房間,裏麵擺了兩張桌子、幾把椅子,還有一架嶄新的鋼琴,層層包著塑料膜,幾乎占據了辦公室的一側。鋼琴是外地捐來的,但現在沒有能擺得下的教室,也沒有會彈鋼琴的教師。

平時,老師們都呆在教室裏輔導學生,或者在校園裏忙碌——辦公室隻能坐下六七個人,是專門用來接待客人和家長的“會客廳”。

“現在條件好多了!回頭想想剛創辦學校的那段時光,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李靈這樣告訴記者。

2002年,她與堂弟李中雲從周口師範學校畢業,由於師範生“包分配”已成為曆史,他們不得不接受“生不逢時”的現實。為了能把所學用上,也為了能有個事情做,姐弟倆決定試著自己辦學。

“辦不下去就關門!”這是李靈最初的想*。後來,她發現這個想*過於簡單了,因為辦學是個沒有退路的選擇,哪怕身陷絕境也難以脫身。

那年暑假,他們在許灣鄉的街上租了兩間房子,貼出了招生廣告。開學招收了30個學生,分成兩個班:學前班和一年級。

李靈給學校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希望小學”。盡管兩人一無所有,一切都是未知,但麵對兩個班學生,他們渾身充滿幹勁:上課比著公辦學校,一點不打折扣;每天放學,把學生挨個送回家。

有一天下大雪,路上積雪沒膝。等他們把最後一個孩子送到家,天已經黑透了。“回家脫下鞋,裏麵都是水。”李靈坦言,“我們一心想給家長一個好印象,好把學校辦下去。”

這一切,家長們看在眼裏。很快,李靈成了學生們的“李校長”。有一次,一個孩子磕破了額頭,把當時隻有21歲的李靈嚇哭了。家長來看了看說:“小孩哪有不磕碰的!”

一個學年下來,越來越多的村民想把孩子送到李靈的學校。

2003年暑假,李靈預測下學年學生將增加到100多人。兩間教室不夠用,她租了6畝村民閑置的旱地,建了3間房子,一間當辦公室,兩間作教室。為了省人工的錢,粉刷、油漆等活李靈都是親自上陣。

以後每年暑假,建教室都是頭等大事,因為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最讓李靈頭疼的是“下學期學生在哪裏上課”。家裏沒有錢,辦學也賺不到多少錢,每次蓋房子要麼借錢,要麼賒欠。學校的規模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而外債也越滾越多。

經常有人問李靈:“一年能賺多少錢?”這讓她覺得很不好回答,因為作為民辦學校校長,說不考慮錢是假話,但多數時候她實在不敢多想這個問題:“建學校花了20多萬元,到現在還欠8萬元錢。”

對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來說,做一個事事操心的鄉村小學校長,心裏裝著幾百名師生,每一天都是挑戰。學校最困難的時候,曾經3個月發不出工資,李靈一次次躲在廁所裏麵哭。

有一次開會,她對老師們說“想關門不幹了”。大家知道她的難處,沒有人站出來反對,也沒有人提工資的事情。但老教師範照營的一句話,讓她心中陣陣作痛:“學校今天還熱熱鬧鬧,明天就要空蕩蕩了。想到這個,我心裏就難受!”

李靈把幾個大一點的孩子叫來,問道:“學校要是不辦了,你們去哪裏上學?”幾個孩子一聽就哭了,他們對李靈說:“我們哪兒也不去,就在這裏上學!”

後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李靈再也沒動過解散學校的念頭。在生活的打磨中,她變得樂觀堅強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男孩子,再大的困難都能挺過來。解決不了的問題,換個思路,還是有辦*解決的。”李靈說。

每次去20裏外的縣城,李靈有空總要到一些城裏的學校看看。有的學校不讓進,她就站在門口看,“要縮小差距,提高水平,就要學習人家的優點來補充自己”。

許灣鄉30多所學校,李靈的希望小學每年在統考中都是前五名。“今年我們還想往前麵排一排。”她信心十足地對家長們說。

2

一杆舊秤收購“精神食糧”

說起收舊書,李靈的語氣很平靜:“我年年都出去收書,隻不過以前大家不知道罷了。”她的目標是給學校建一個圖書室,讓孩子們都有課外書看。新書太貴,而舊書是論斤稱,她覺得特別合算。

2007年暑假,她第一次出門收書,在周口市舊書市場買了一大堆舊教材、練習冊和各種童書。書運到學校,老師和學生們都圍上來,像尋寶一樣在書堆裏翻找各班需要的書。這是李靈最開心的時候,這種開心成了她一次次外出收書的動力。

以後每個假期,她都會抽出幾天時間到外地收舊書。在周口連續收了幾個假期,李靈覺得那裏舊書資源還不夠多,於是想到了省城鄭州。姨媽在鄭州做生意,今年暑假她直奔而去。

炎炎夏日,每天都是38攝氏度左右的高溫,街上熱得像火籠。姨媽起初不同意她上街收書,後來拗不過,隻好建議她早上趁涼快出門。但李靈偏偏選擇11點出門,她有自己的“生意經”:中午11點是下班時間,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

第一天,李靈空手而歸。氣溫太高,下班的人都匆匆往家裏趕,沒有人注意她打出的“高價”。在白晃晃的街道上,她費力地蹬著三*車,背上如同火烤般難受。三*車要騎個不停,隻要下來一會,車座就燙得不能坐了。

回到家裏,她有點泄氣。不過,想想以往收書回去時孩子們迎接她的情景,她咬咬牙,決定第二天中午繼續上街。“以前那麼多苦都受過了,還怕這點熱嗎?”

她給自己打氣。

第二天中午,她沒有沿著街道收書,而是來到小區門口“守株待兔”。保安攔住她說:“我們這裏收廢品都是包片的,你別搶了別人的生意。”

李靈說:“俺是農村教師,想收舊書給孩子們看。我隻收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