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鄉村女校長李靈和她的希望小學(2 / 3)

“這是校長派的任務嗎?給你多少錢?”保安半信半疑。

“幾百塊吧!”李靈隨口答道,她不願意別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

看到小區有孩子出入,李靈就上前搭話,讓他們回家和媽媽商量有沒有舊書賣,她願意高價收舊書。孩子們跑回家,很快就抱來一堆書。李靈拿出生了鏽的杆秤,認認真真地稱重量。收廢品的人5毛錢一斤收舊書,而李靈給的價是1元錢一斤。

隻收舊書,主動給高價,又是一個女孩子。小區居民很快就發現其中的不一樣,不斷有人過來探問情況。李靈還是那話:“俺是農村教師,收舊書給孩子們看。”

一天中午,一個剛下班的人告訴李靈,家裏有很多書要賣給她。李靈就守在小區門口,等人家拿書下來。一直等到午飯過後,也不見人來。她想走,但是覺得人家不會騙自己,而且書很多,更舍不得放棄。下午兩點,允諾賣書給李靈的那個人出門上班,看到李靈依然等在那裏,大為感動,跑回家抱了一摞書給她,分文不取。

“可惜,當時太高興了,連人家的名字都忘了記下來!”李靈說。

相比周口,鄭州的舊書資源多,而且質量又好。幾天下來,李靈就收了滿滿4大袋書。她把這批書運送回淮陽,繼續到一些小區收購。沉甸甸的書,讓她覺得建閱覽室的夢想不遠了。

中午,她通常買幾個饅頭或燒餅,在路邊就著白開水草草吃一頓;吃不完的就隨手掛在車把上,留作下一頓;沒有“生意”的時候,她就坐在路邊聚精會神地看書……這些不經意的舉動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注意。

一個叫“莫笑書生無情”的網友知情後,悄悄用手機拍下了李靈收書的照片,圖文並茂地發到網上,引來大量跟帖。網友們的好奇和善良很快演變為一股強勁的網絡輿論,很多人想找到“收書的女教師”,甚至有人發起了“人肉搜索”。

但行蹤不定的李靈並不知道這一切。她依然每天中午冒著酷暑出門,穿街過巷,從一個小區到另一個小區,下午吃力地蹬著三*車滿載而歸。

網友的聲音引起了媒體的關注,記者們很快在街頭找到了李靈。隨後,“鄉村女校長進城為學生收舊書”的故事出現在報紙和電視上。那張她在大雨中奮力蹬車的照片,震撼了無數讀者和觀眾,為她贏得了“鄉村最美女校長”的讚譽。

“當時沒想到有人跟著我拍了照片,也沒想到大家看了會那麼感動。不過,後來收書容易多了,很多人專程跑來送書給我。”她指了指辦公室牆上的照片,笑著說。

自從被媒體報道後,李靈感覺自己一時成了社會的“寵兒”,各地看望的人員和各種捐贈源源不斷地來到學校。今年暑假後,學校有了6萬冊圖書,12萬元捐款,還有電腦、鋼琴等設備以及各種體育器材。

現在,當關注和讚譽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歸零時,李靈依然懷著感激的心態看待自己的“成名”,因為社會的關注讓她的“希望小學”真正有了希望。

3 懷著虔誠的感恩心

“我們缺什麼,社會就給什麼,這逼著我們要有更大的提高。做不好,良心過不去!”

良心,這是李靈經常想的問題。她說,對學生好是教師的本分,但我們要對學生更好,這樣才能對得住那麼多熱心幫我們的人。

淮陽人多地少,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由老兩口帶孫子孫女的家庭很多。留守的勞力少,一到割麥和收玉米等農忙季節,有的人家忙得連飯都吃不上,隻能把孩子“全托”給學校。

在李靈的希望小學,70%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學校設了食堂,學生能在那裏吃午飯。所謂的“食堂”,就是在學校的一角支起一口做菜的大鍋,邊上砌一座蒸饅頭用的灶台。

課間,李靈到“食堂”查看飯菜,大鍋裏正燉著土豆雞塊。她拿起長柄勺子,輕輕一抄,舀起滿滿一勺土豆,裏麵夾雜著幾塊雞肉。“天天要有葷菜”,這是李靈給食堂下的“硬指標”。

中午開飯的時候,學前班的孩子整整齊齊地坐在座位上。教室前麵的桌子擺放著幾排不鏽鋼碗,老師正在往碗裏挨個舀粥。沒有吵鬧,30多個孩子安靜地看著,等著老師把粥端到他們麵前。

大一點的孩子在教室外麵吃飯,三五成群,或站或蹲。每個孩子都有兩個不鏽鋼飯碗:一個盛菜,另一個裝饅頭。

按規定,在學校吃飯的學生一頓要交一塊錢。“四五年級的孩子,一頓能吃三四個饅頭,一塊錢根本不夠。”盡管如此,李靈還是讓食堂盡量把夥食辦得好一點,除了饅頭,還有包子、蒸紅薯和土豆燉雞塊。每周,孩子們還能吃上一次煮雞蛋和油炸丸子。

這幾天正農忙,每天中午有200多名學生在校就餐,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交夥食費。學校沒有詳細統計,在李靈看來,統計多少人沒交錢是沒有意義的,“總不能因為不交錢讓學生餓肚子”。

“要是有小孩說沒吃飽,一定要再做一份。”李靈對食堂師傅說。

孩子願意在學校吃飯,讓李靈也體會到一種成就感。街上有一家生意人的孩子也在這裏上學,盡管家境相對較好,而且父母也都在家,但孩子還經常賴在學校吃午飯。家長很好

奇,有一天特意跑來看看“學校究竟做了什麼好吃的”。

李靈說,你用心對學生,學生就會信任你,把學校當自己的家。

這段時間,李靈從電視上看到“甲流”鬧得厲害。她買來十幾支溫度計和一堆備用藥,分發給每個班主任,並叮囑道:“小孩有病,直接送醫院,不管家長來不來。醫藥費記到學校的賬上。”

有些家長把3歲大的孩子都送來了,學校成了他們眼裏的托兒所。學前班上還備了不少換洗衣服,其中有捐來的,也有李靈買來的。孩子衣服弄髒了,老師隨時給換上幹淨的。

除了對學生“更好”,李靈有時也通過更直接的方式感恩。

在鄭州街頭收書的時候,許多送書給她的人都沒有留下名字,這讓她一直覺得很遺憾。後來,她準備了一個小本子,隻要有人給學校捐款捐物,不管捐多少,她一律記在本子上。

她說,要把本子保管好,可能再過幾年孩子們都不知道這些事情了,但要給每一批學生都講講愛心的故事,讓他們都記住,並且變成學習的動力。

李靈經常翻看這個小本子。有空的時候,她會一一打電話或者發短信,向每一個幫助她的人說聲“謝謝”。對那些捐助力度大的人,她更願意登門拜訪。

一個叫陳萬春的老人一次捐贈2萬元。老人家在河南新密,離淮陽有半天的車程。李靈選擇一個周末,帶上兩個學生和一些土特產,坐車跑到新密看望陳萬春。

讓李靈感動的是,老人的住房條件一般,看上去隻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幹部,但他對自己的情況避而不談,而是詳細詢問學校的情況,給李靈出謀劃策,最後還對她說:“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一步步提高,將來回報社會。”

每收到一筆捐款,李靈都會主動詢問捐贈人錢想怎麼用。一個在外地打工的人每個月給學校捐200元錢,李靈在電話裏和他商議好,用這筆錢批發桶裝水,解決孩子們喝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