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別人都以為她很難活下來,就算活下來也比植物人好不了多少。手術後,貧窮的丈夫買不起昂貴的藥物,就在山上鑿了一條屬於他們的“愛情梯坎”,讓她進行鍛煉治療。
現在,這個“植物人”活得很健康,就連華西醫院的醫生看到她也“嚇”得大跌眼鏡:“你怎麼康複得這麼好?”
她說,是丈夫的愛讓她創造了奇跡!
13日上午,彭水縣城的溫度隻有13℃,51歲的龔靜華和58歲的丈夫庹本誌隻穿著薄薄的短袖T恤和短褲。
“不冷,就算是下雪天,我們也最多加一件毛衣就夠了。”大難不死的龔靜華以前根本想不到,自己會在大冬天的穿這麼少,而且從不感冒。
他們早上6點就起床了,穿這身短衣短褲去爬山、義務掃路。路,是丈夫專門給她修的,他們稱之為“我們的愛情梯坎”。
醫生從她腦中取出一個雞蛋般大的腫瘤,治病花了38萬元
龔靜華住在彭水縣城河堡街。2003年起,她就常感頭昏頭痛。2004年8月,當丈夫庹本誌將她送到成都華西醫院時,已處於重度昏迷中。“手術成功可能性不大,就算成功,術後也無法預計能活多久,肯定有偏癱和語言障礙後遺症。”醫生說。
醫生先後為龔靜華做了3次開顱手術,成功地從她腦中取出一個雞蛋般大的腫瘤,她活過來了。
那年春節前,龔靜華出院了,就像個植物人。“神誌不清,話說不清楚,站都站不穩,更別說走路了。”庹本誌回憶。
出院近半年,眼看醫生開的藥快吃完了,庹本誌很著急。妻子沒工作,他在縣搬運公司上班,工資又少,這次成都之行他們共花了38萬元,能借錢的親友都借遍了,可醫生說,妻子至少必須連續吃藥4年。
“靜華,我沒錢,無法為你買那些昂貴的藥,我必須想其他辦法。”這天,庹本誌緊緊握著妻子的手說。妻子什麼也說不出來,隻是搖搖晃晃地點點頭。
庹本誌開始每天帶著妻子去濱河路“散步”,像牽一個學走路的小孩子一樣,他在前麵雙手牽著妻子的雙手,幫助她一步步艱難地挪動。“別人走十步,我們一步都沒完成。”漸漸地,龔靜華能不要人扶,自己在平路上走了。
沒有錢吃藥,他用雙手鑿出“愛情梯坎”為妻子鍛煉治療
半年的藥吃完後,庹本誌開始帶著完全斷藥的妻子去爬山。“瘋了,她那樣子站都站不穩,還爬山?”有鄰居這樣說。
庹本誌堅信,鍛煉一定能讓停藥後的妻子重新站起來。他選擇了離家不遠的插旗山,他知道,那裏有條硬化的小路可直通山頂。第一次,他帶著妻子來到山腳,結果被收了2元錢的過路費:“那條路是山上一個農家樂修的,有人上山要收錢。”走了幾次,庹本誌覺得很不劃算,突然冒出個想法:“我為何不能為妻子修條路上山?”
2005年春天,退休後的庹本誌買來鋼釺和鐵鏟,每天早上天剛亮,就帶著妻子到山腳,從上午幹到中午。從原縣看守所背後的圍牆邊開始,他要在荊棘叢中修出一條山路!
龔靜華對那段時間的記憶很模糊,隻記得丈夫勞動,她就給他遞水、擦汗。
本月13日,記者在那條山路的起點處看到,周圍全是荊棘叢,地形很陡,別說修路,一般人要想爬上去都很難。
庹本誌讓妻子坐在一旁的石頭上,自己用簡陋的工具開始鑿路。餓了,妻子遞上幹糧;渴了,妻子遞上泉水。碰上岩壁無法繞過,他就先在石頭上打洞,然後站上去,又在上方打洞……
半年後,庹本誌鑿壞3根鋼釺,簡陋的山路終於修完,一共600多步梯坎,繞過那個農家樂的“收費站”,成功連接原來上山的路。庹本誌對妻子說:“我沒有錢,但我為你修了這些愛情梯坎,你可以天天爬山鍛煉。”
這時,龔靜華身體也好了很多,庹本誌就帶著她開始爬山。一開始,妻子不肯,說累。庹本誌就拿著妻子最愛吃的水果說:“爬到山頂,我們就能吃水果了。”哄小孩似的將妻子哄上山後,二人就在山頂做瑜伽,然後打上兩大壺山泉,哼著小曲回家。
一開始,夫妻倆爬上山頂,至少需要6個小時,現在隻需兩個小時。
這條不收費的路修好後,彭水縣城爬山的人也多了起來。這也是庹本誌最初的願望:“人多了,我們爬山也熱鬧、有氛圍了,妻子也會樂意爬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