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古山防線建立之初,傷亡的情況是全方麵的,大量的戰士陣亡,其中最多的是普通的戰士,傷亡率高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原本三百多人的部隊,到了薑榆罔穿越到莽古山上時,已經陣亡了兩百多人,其中有一些戰士是當場在戰鬥中死去,還有一些戰士是傷重不治,在撤回後方,或者是被救下來之後死去,最後還有一些人,占傷亡戰士中的少數,是受了難以恢複的傷勢,但是並沒有死去,現實撤到了孟養城,然後其中又有一些人,運氣較好趕上了撤退的契機,撤到了像是隴川或南甸一帶這些更為靠後的後方防線。
而最終能夠在莽古山上繼續堅守的戰士,隻剩下了五十多人,這就是薑榆罔剛剛穿越到明英宗正統十三年,麓川戰場的明軍莽古山防線上時的情況,說是山窮水盡也絕不為過。
在一開始,最讓薑榆罔為之驚訝的是麓川戰場莽古山防線的整體陣亡率,一般來說,為了保證軍隊的正常組織運轉,陣亡率在三分之一時就已經達到了極限,更高的陣亡率就會對整體的軍隊組織產生影響,要麼進行撤軍,要麼整體崩潰。
但是莽古山防線的陣亡率卻已經超過了六分之五,隻剩下了數量極少的士兵,這些戰士在做一些最基本的抵抗任務時,都會出現嚴重的人力不足,但是奇跡的是,這一支部隊並沒有撤退。
他們甚至沒有受到太多的監督,並沒有多少真正負責監督這支部隊,用強力來阻止他們撤退,或者是避免他們陷入混亂的存在,這一支部隊甚至沒有多少軍官存在,原本勉強算是一支千戶級別的部隊,雖然人數遠遠不及千戶的額定標準的一千人,但是也並非百戶的滿編製百人的部隊可以比擬,管理十人的小旗,管理五十人的總旗,還有管理一百人的百戶,理論上還是要有數量相當多的軍官存在的。
但是莽古山防線,在薑榆罔穿越到莽古山時,不說僅僅隻剩下了五十多人的部隊,最誇張的其實還是軍官的陣亡。
當薑榆罔穿越到莽古山後,來時了解這支守軍的情況時,最讓他吃驚的並不是這支部隊驚人的傷亡率,而是軍官的傷亡率高到了可怕的程度,比起來普通士兵的傷亡率還要誇張。
本來應該是在在莽古山的守軍部隊中地位最高的百戶和總旗,居然全部陣亡,比起來三百多人傷亡到五十多人,這支部隊還頑強地保持著防線的武裝的是,雖然隻剩下來了五十多人,但是居然找不到一個管理人數超過五十人的軍官,所有總旗以上的軍官全部在戰鬥中陣亡。
這讓薑榆罔不禁感歎這支部隊的頑強,除了頑強,更多的還有強大,隻有足夠強大的部隊才有在如此嚴重的傷亡情況下堅持戰鬥的戰鬥本能,隻有足夠強大的部隊,它的軍官才能做到絕對的身先士卒,這是對士兵以及長官將領,還有這支部隊本身的絕對信任,相信明軍能贏,相信大明能夠繼續保持他的權威。
麓川之戰的結局,嚴格意義上講是明軍的勝利,並沒有辜負這些士兵的期望,但是薑榆罔並不認為這種程度的勝利,能夠讓所有戰士的魂魄安息。
也許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這那些往事,麓川之戰甚至算是英宗時期取得的一項還說的上的戰果,但是薑榆罔還是無法認同這種程度上的戰果的。
他覺得這些士兵,配得上更偉大的勝利,如果當時在麓川之戰中的投入能夠更大一些,或許就能夠克服許多困難,取得更輝煌的成績,徹底征服麓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是一支帶著帝國的光輝的部隊,在帝國的光輝即將褪去的時候,這支部隊其實發展到了它的巔峰時期,有著最堅定的戰鬥意誌,最豐富的戰鬥經驗,參與到了這場重要的戰爭中來,這是一場事關大明的未來的威望的戰爭,他們依靠自己取得了勝利。
盡管有許多在其他方麵的優勢,但是薑榆罔還是想將所有的功勞歸於戰士自己,當他自己真的親身走進麓川的莽古山叢林中,看到明軍士兵們麵對敵人時的堅定,他更確信了自己的判斷,這是一支光輝與榮耀的部隊,它配得上更大的勝利。
有時候薑榆罔在回想自己一步步從莽古山防線的一片小小營寨開始,逐步控製整片莽古山的山寨與山林的時候,也有在思索,也許自己並沒有起最主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這一支精銳的明軍莽古山防線守軍,他即使有現代人的知識與曆史作為依靠,也無法取得這樣的戰果。
如果給他的是一支麓川軍的普通部隊,他沒有能力去得到現在所得到的這些東西。
所以薑榆罔其實是非常坦然地麵對莽古堡的建立的,莽古堡的基礎是直到英宗正統末年的這些優秀的,身經百戰的明軍戰士,依靠他們,才有了後來的莽古堡。
但是從白千帆的角度來看,莽古山防線的事情則是完全不同了,說是發生了質的改變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