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入不敷出(2 / 3)

新的渠道收入多少,合不合規矩,是否作假,都是能查出來的,畢竟賬目會報上去,就擺在那裏。

趙氏家族的產業年年都有最少五成的增幅,一年收入比一年高,家中上下都是相信趙期昌經營手段的。

可登萊軍的體量太大了,又被朝廷砍去手腳,在有限的環境下,還無法清理龐大的蛀蟲階層,趙期昌想要扭轉衛所軍嚴峻的財政問題,根本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

要怪隻能怪前年那場天災,導致衛所軍戶與軍官家族的矛盾提前爆發。

那時候的趙期昌根本沒有力量控製、引導這件事情的影響餘波,那時候的趙期昌差點被這件事情的餘波撐破肚皮!

二月初一,朱高城守備府例行舉行春耕會議。

如去年、前年那樣,規劃了耕牛、農具的租借順序,又再三強調了彼此互助的原則,就結束了這場集議。

登萊軍整體惡化的糧餉虧空陰雲下,唯有每次家中集議時能驅散這股陰雲。

家中連著附屬家族每個月都積累著財富,在這個銀錢與銅錢兌換體係混亂的時代裏,士紳豪族能做到度支均衡本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還能有盈餘,這顯然已經算是祖墳冒青煙了。

幾天後,京中一封私信混在省一級邸報裏,發到了趙期昌手中。

正巧,這日趙顯領著妻子趙素娥前來做客。

趙顯沒有豢養家丁的意向,名下也沒有土地,拿的是趙期昌給的月例、軍餉來養家,日子相對於應酬過多的趙慶童而言,趙顯一家要殷實不少。

這日後院池塘正在清淤,清出的淤泥就近堆在旁邊庭院中充作基肥。趙顯進來時,就見趙期昌蹲坐在池塘旁觀看邸報、書信。

作為新年第一份邸報,整個正月十五以前不理政,二月初發到各地邸報內容自然不可能是正月的內容,而是對去年的總結。

去年國中各處的事情,趙期昌關注的挺多,比如宣大敗績,或海南那一帶黎民造反之類的。但他關心更多的卻是經濟相關的,不隻是他有破產的風險,朝廷時時刻刻也有破產的風險。

如,‘嘉靖二十八年六月六日,戶部奏言,宣府官軍,國初時三分城守,七分屯種,備操者隻三萬九千餘名;正統以後,撤屯丁為操軍;弘治間,增至五萬八千餘名;正德間,增至六萬九千二百餘名;今日增至八萬四千五百餘名。

近年,軍倍於昔,糧限於額,屯地多荒,塞上粟貴,子粒常蠲,歲派多逋。今查宣府鎮歲入糧二十七萬三千一百餘石,銀八十二萬二千九百餘兩,除放折賞俸之外,所餘無幾。因此折色搭配,甚非得已。若盡放本色,計每年添糧二十一萬餘石,何以給之。但宜本色、折色通融兼支。從其議。’

意思就是宣府鎮戰兵比例不斷拔高,屯軍比例消減一空,盡管朝廷年年都免去宣府鎮的稅賦,但宣府鎮還是虧空糧餉。於是,以本色、折色兩種俸祿發放方式交替進行能節省不少糧餉,通過廷議再三扯皮後,就在今年正式執行。

本色就不用說了,征收賦稅、發俸祿都是實打實的錢糧,沒有寶鈔、布之類的東西;折色也簡單,就是多種物資折抵為俸祿發放。

第二個值得注意的就是戶部還進行了一次改革,從來不會有什麼主動的改革,都是不得已的情況不得不改革。

‘去年八月,戶部議複財賦。其時邊費浩大,土木屢興,禱祀頻繁,以致帑藏匱竭,海內騷然。成化以前,一歲收入,沛然有餘,今則不然。京通倉糧,嘉靖十年以前廩中常有八九年之積,至今所儲僅餘四年。太倉銀庫,歲入二百萬兩,先年一年大約所出一百三十三萬兩,常餘六十七萬兩。嘉靖八年以前,內庫積有四百餘萬兩,外庫積有一百餘萬兩。近歲一年大約所出三百四十七萬兩,較之歲入常多一百四十七萬兩。年複一年,將至不可措手。請敕諸臣,專意清理,務求節財,每歲年終將一年出納錢穀修成會計錄,內分四頃,即歲征,歲收,歲支,歲儲,務令簡明,進呈禦覽。得旨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