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澄清韻(1 / 3)

琳琅振響,十方肅清,河海靜默,山嶽吞煙。萬靈鎮伏,招集群仙。天無氛穢,地無妖塵。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清晨,雷雨過後,霧氣衝天。鼇山被霧氣彌漫,好似人間仙境一般。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上清宮傳來早課的聲音。經前諸韻讚

澄清韻

琳琅振響,十方肅清,河海靜默,山嶽吞煙。萬靈鎮伏,招集群仙。天無氛穢,地無妖塵。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

玉清寶誥

至心皈命禮

玉界之上,梵炁炁彌羅,上極無上,天中之天。鬱羅蕭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闕,森羅淨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寶珠之中,玄之又玄。開明天景,化生諸天。億萬天真,無鞅數眾。旋鬥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範,萬道之宗。大羅玉清,虛無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上清寶誥

心至心皈命禮。

居上清境,號靈寶君。祖劫化生,九萬九千餘梵炁。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紀元洞玉曆而分五劫。天經地緯,巍乎造化之宗。樞陰機陽,卓爾雷霆之祖,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宸道君,靈寶天尊。

丁子雲聽到上清宮音樂聲,誦經聲大作,忽有悲戚之感,自己忽然來到800年前,遠離了父母,摯友,在這個朝代自己又該怎麼辦呢?

道教的音樂詳解,:道樂作為一種古老的宗教音樂,在曲式和情調的內涵上,無不滲透著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學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格局。道樂主要用於頌讚神仙、祈福禳災、超度亡靈和修持養煉,曲調形式上有“陽韻”和“陰韻”之分,“陽韻”多用於早壇功課和祥祈性法事;“陰韻”多用於晚紜功課和超度法事。其美學思想反映了道教追求長生久視和清靜無為,既出世又人世,情調莊嚴。肅穆,又不乏清幽恬靜。表現召神遣將時氣勢磅礴,表現降妖驅魔時威武果敢,祈福祝慶時歡樂輕快,讚頌神仙時優美恬靜,而表現祈禱養煉時悠揚縹緲。通過音樂的烘托、渲染,道教韻齋醮儀式更顯莊嚴、肅穆、神聖和神秘,在聲樂中各種神仙意境得以和諧生動地再現,把人的情感帶人了神秘的神仙世界。

道教信仰同漢民族的習俗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在教義上既重出世又重人世。所以,道樂與漢民族傳統音樂的關係十分密切,大量地吸取和糅合了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的曲調和演奏方法,這就使道樂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地方性。一方麵,它的曲調與形式容易被一般百姓所理解、所接受,為人們所喜聞樂道,既有渲染宗教的作用,又有娛人的功能。甚至有的道樂曲調又重新脫離道樂返歸於民間,變成新的民間音樂與戲劇種類。陝西的民間道情調、浙江南部流行的大詞,都是從道樂中演變分化出來的。另一方麵,也使道樂披上了濃厚的地方色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格,彼此差別較大。例如全真道的道樂就有“十方韻”與“地方韻”之分。十方韻,是全國道教全真派宮觀都通用的道樂音韻,又稱“全真正韻”;地方韻,則僅是在某一地區流行、使用的道教音韻。這些地方韻各不相同,大都吸收了當地民間戲曲、民歌、小調的曲調和內容,故也被稱為“鄉韻”,有北京韻、廣漢韻、嶗山韻、溫州韻、陝西韻等等。由此,構成了道樂的大眾化、通俗化、多樣化特點。

道樂由聲樂和器樂兩部分組成,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獨唱、齊唱、獨奏、合奏、伴奏等形式。聲樂是道教法事音樂的主要部分,分頌、讚、步虛、偈、吟詠等格式。頌、讚、步虛、偈是單獨的曲式,有上下兩句式或四句式小段,有時也有超過四句的長段。其中頌、讚、步虛的曲式在唐代B形成,偈是元代以後出現的。曲式中音韻是曲調,起著烘托氣氛,強化情感的作用,而曲調(即經文)總是十分具體的,表達了進行法事的人的願望與乞求,或求助於神界,或頌讚於天仙,曲調與曲詞和諧統一,各種曲式貫通搭配,組成了整個法事活動。道樂中的樂器幾乎包括了漢民族樂器的全部,用的較多的是鍾、鼓、磬、鈸、鐺、木魚等打擊樂,笙、管、笛、簫等吹管樂,古琴、二胡、板胡、阮等彈撥樂,通常用於法事活動的起韻、過門、結尾以及伴奏。主持法事的道士被稱為“高功”,誦經的道士為“經師”。他們必須熟諳道教經書,精通齋醮禮儀,會走“禹步”、“踏罡步鬥”和各種手訣,達到做、念、唱、奏樣樣知曉,方能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