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道家一般敬灶時都要上表酬神,有送灶科儀,包括淨灶、祀灶、淨櫥、送灶,迎灶幾個部分的內容,蠟月二十四後灶君回宮,所以又要迎接他下凡回宮,希望能主一家之事,奏善定福。
臘月還有掃除的習俗,掃除又稱“掃塵”或“掃房”。從“臘八”起,人們就開始掃除,直到臘月甘三前後才掃除完畢。民間多於臘月二十四為掃除日,有民諺曰:“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屋”。民間認為鬼神到了臘月有的歸天,有的歸地,他們將離開人間。如果人們不從身上到屋裏,翻箱倒櫃,徹底打掃一下,就會留有塵埃,也就有鬼神躲藏之所,所以,必須掃除。並且掃除還必須根據曆書,選擇吉日良辰,以防止與鬼碰上。實際這也源於道教。
根據泉州曆史網的資料記載,道教傳說人身上附有一個三屍神,他常在玉皇大帝麵前說人的壞話。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帝誤信謠言,令三屍神把各家的罪行書於屋簷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為記號,令王靈官凡遇有記號的滿門斬殺。灶君發覺此事,便讓每戶人家紮個長掃把將蜘蛛網掃掉,將房屋打掃得幹幹淨淨。除夕,家家戶戶窗明幾淨,燈火輝煌,團聚歡樂,王靈官找不到標有劣跡的記號,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帝遂重罰了三屍神。人間避免了一次殺戮,人們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一般掃塵多在陰曆23夜裏、陰曆24早上,因為灶君剛走,打掃幹淨又能接灶君回宮,拿掃把掃時念上邊咒即可。二十三送走灶神,二十四掃除,廿五就要迎玉皇了。所以道教裏過這春節是很忙碌但井然有序的。
相傳臘月二十五日為玉皇大帝巡視三界。玉皇大帝出巡巡視考察眾生善惡,進行表彰和懲罰,人們為了祈求護佑,遂有“迎玉皇”之舉。一般多在家中設案祈福,供素食為好。玉皇在出巡下界半月後,於其誕辰日(正月初九)下午返回天庭。是日,民間必祭玉皇,俗稱“上九日”。初九為玉帝聖誕,一般道教在初九要舉行供天科儀。到了蠟月三十也就是除夕,人們開始守歲放炮貼對聯,這都來源於道教文化。
對聯是起源於道教符籙,實際對聯也可以做符咒的信息。我們貼春聯就是迎福納祥,春聯起源於桃符。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幹彎曲伸展三千裏,叉枝一直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下山洞裏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讀作申舒)、鬱壘(讀作鬱律)把守。這兩位神將隻要發現害人的惡鬼,就用芒葦編成的網子去捆住他們,並丟去喂一隻老虎。周朝起,每逢年節,百姓就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臥房門的兩側,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到後來又演化為門神。三十晚上把門神貼上,神係道教因襲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雲: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一般道教裏把青龍白虎做為守門之神,唐代也有把鍾馗大將軍做為門神。元代之後又逐漸把秦瓊、尉遲恭也看作門神中的武門神。其他的門神還有蘇州等地的溫將軍、嶽元帥。河南人所供奉的門神為三國時期蜀國的趙雲和馬超。河北人供奉的門神是馬超,馬岱哥倆,冀西北則供奉唐朝時期的薛仁貴和蓋蘇。陝西人供奉孫臏和龐涓,黃三太和楊香武。重慶人供奉明朝末期“白杆軍”著名女帥秦良玉。而漢中一帶張貼的多是孟良,焦讚這兩條莽漢子。其他象佛教中的哼哈二將門神也有貼的。貼門神表達了人們避凶驅邪,希望太平的思想。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放爆竹是過年的一件快事。倘若探幽溯源,放爆竹也與宗教信仰有關係。這一風俗始於漢代,東方朔《神異經》中便有以爆竹驚山(犭喿)惡鬼之說的記載。原來是為了驅鬼而放,後來意義逐漸演變了,成了娛樂喜慶的一項活動。民間於除夕夜半(深夜十二點,即元旦零點)放爆竹含有迎諸神的意思。我們道教中稱炮為喜炮用來迎神祈福鎮嚇鬼魅所用。
三十晚除夕夜又叫"守歲"。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3遍。是夜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汙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
到了大年初一小孩子們都要接壓歲錢,晚輩先給老人拜年,老人回禮以壓歲錢。這起源於三官大帝信仰。過去的壓歲錢是厭勝錢,是長輩希望神明保佑小孩平安健康的意思,這種民俗是源於天官賜福。
到了正月初五這是很重要的一天,相傳這天是五路財神的生日一般要接財神。一般去廟裏燒香或開業放炮,道教認為,人間財富無窮,並非人人可得,必須是有道之士,行善之家方可如願。正如一幅對聯所雲:“有德斯福招財納珍自來駐;不義豈昌財官利市求也無。”
初五這天一般舉行五路接財神的習俗,這天遇到乞丐討飯的都要給,不要跟人吵架。
到了初八這天是順星的日子。順星就是拜太歲,歲星和歲神。為道教信奉的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而得。甲居十幹之首,子居十二支之首,幹支順序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滿六十為一周,故名六十甲子。2009年己醜年是傅佑大將軍主事,一般這天初八禮拜本命元辰星宿神,祈求吉祥如意,名為“求順得”或“迎順星”或“拜太歲",有衝犯太歲者最好帶太歲符。初九這天為玉帝聖誕,道教一般在這天舉辦玉皇朝科。道教宮觀一般還用從初一到初九舉辦上九皇會拜玉皇懺,現在很少見到了。
到了十五為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元夕節、燈節。道教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關於元宵節的來源,蓋正月十五為道教天官大帝聖誕。民間年畫中的“天官賜福”圖便是對天官大帝的信仰。自道教形成後,元宵節(上元節)成為普天下黎民庶士與道教徒共度的節日。這一天,道觀均要設壇醮神,祈福迎祥;民間則有“鬧元宵”、“鬧花燈”、等民俗活動。道士們一般舉辦上元天官賜福法會拜三官懺。
一直到二月二龍抬頭這個春節才算過完,可見道教對中華民俗影響很深。
(引自道教與春節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