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毛澤東指引全黨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2 / 3)

黨的八大,是在我國勝利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要時刻舉行的一次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大會。這次大會,正確估量了當時我國政治經濟形勢,明確指出了國內的主要矛盾和全國人民今後的主要任務,確定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方麵的戰略決策,規定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一係列正確政策,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

第三,正確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為黨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武器。

1956年,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和國內的社會大變動,給我們黨提出了一係列新的課題: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斯大林晚年的錯誤,應當吸取那些教訓?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各種社會政治矛盾?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社會主義條件下階級鬥爭是否仍然存在?占有什麼地位?具有哪些特點?黨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哪裏?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應當具有自己的什麼特點?怎樣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建設道路?對於這一係列新的重大問題,在八大及其前後,黨和毛澤東為正確回答這些新課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這些新課題是非常複雜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能解決的,毛澤東對於當時國際上發生的風潮曾企圖由此引出結論,正確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一係列新的矛盾,特別是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這是涉及到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黨如何按照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製定正確的政治路線,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向前發展的重大問題。

這個問題,八大已經涉及到了,但是在理論上並沒有明確的論述。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正確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並提出解決這些矛盾的若幹方針政策,無疑這是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理論武器。

毛澤東係統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情況和特點。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過“社會基本矛盾”這一概念,但是,已經明顯地把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這兩對矛盾的交互作用看作是貫串整個人類社會始終的、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列寧認為,這是馬克思“對運用到人類社會和人類社會史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周密說明。”

列寧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俄國領導無產階級推翻了沙皇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在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在“一個長時期裏不承認社會主義製度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寫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才吞吞吐吐地談到社會主義製度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說如果政策不對,調節得不好,是要出問題的。但是,他還是沒有把社會主義製度下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當作全麵性的問題提出來,他還是沒有認識到這些矛盾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基本矛盾。”在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之後,許多人認為,我們國家既然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那就不應該有矛盾,因而使得他們當麵對現實生活中各種社會政治矛盾的時候,束手無策,縮手縮腳,處於被動地位。因此,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論原理在社會主義社會還靈不靈?這是十分尖銳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論問題。

毛澤東首次把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作為一個全麵性的問題提了出來,係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情況和特點,從而形成了係統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基本動力原理的發展,也是我們當今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原則。

首先,毛澤東明確地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基本矛盾”。毛澤東強調運用辯證唯物論的對立統一規律觀察社會主義社會,闡明了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原理,這個科學論斷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堅持了辯證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同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是不並列的。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曾經闡明了這個道理。這個基本矛盾中,兩者相比,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更為根本,後者是根源於或者是從屬於前者的。但是,兩者之間又是緊密相聯係的,不能孤立地割裂開來,所以,隻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承認它們都是社會的基本矛盾,才能更好地說明社會發展的客觀曆史進程。

其次,毛澤東精辟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情況。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同時,特別說明了“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質和情況罷了。我國現在的社會製度比較舊時代的社會製度要優越得多。”

這個科學論述體現了矛盾的殊特性,也說明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舊社會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主要是由於:(1)賴以存在的基礎和矛盾的性質不同。(2)矛盾鬥爭的表現形式不同。(3)解決矛盾的方法不同。總之,舊社會的基本矛盾不可能由舊社會製度本身解決。而新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經過社會主義製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這表明社會主義製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和無限的生命力。

再次,毛澤東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特點。他指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麵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發展的這種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以外,還有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最終導致舊製度的徹底毀滅。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則是自始至終表現為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運動特點,從而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毛澤東還具體分析了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狀況。這種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從地位上來說,相適應是基本的。正因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和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所以,毛澤東認定:“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這是全麵理解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出發點和前提。但是,不能忽視相矛盾的一麵,因為“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這是社會主義製度不斷地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內在要求。毛澤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製度本身,不斷得到解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這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前進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途徑,這是當今堅持改革的理論根據。

毛澤東明確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的學說。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的社會階級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向我們提出了一係列的新問題:在社會主義社會裏,還有沒有矛盾?有哪些社會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社會矛盾。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沒有完全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在馬、恩、列、斯的一些著作中曾不同程度表達過關於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但是,他們沒有來得及作出理論的概括,也並沒有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基本問題突出地提出來。在斯大林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中,長時間將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混淆起來,出現了三十至四十年代階級鬥爭擴大化和一係列工作的嚴重失誤。

毛澤東認真總結了斯大林的錯誤及其教訓,運用了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明確地提出了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社會矛盾的學說。他指出:“在我們的麵前有兩類社會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他還指出,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讚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這就是劃分兩類社會矛盾的界限。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矛盾。人民內部矛盾,一般說來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矛盾。毛澤東進一步具體地分析了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如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人民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這一類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中特別重要的一種。1957年3月,中共中央批發的《關於處理罷工罷課問題的指示》中指出:“由於國內的敵我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人民群眾和他們的領導者之間的矛盾,就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顯露出來了。”正確處理好這類矛盾,對於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提出“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是一個總題目”。這個題目表明,在社會主義製度條件下,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人民內部矛盾之所以居於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民內部矛盾是淵源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從經濟方麵來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發展基本上是相適應的,但是,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還有不完善的方麵,這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這些矛盾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人民內部矛盾的經濟根源。從政治方麵來看,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製度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是相適應的,它有助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政治製度還是不夠完善。這些不完善的地方,和經濟基礎是相矛盾的。這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人民內部矛盾的政治根源。從思想方麵來看,在我國,無產階級思想居於統治地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全國人民的指導思想,這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但是,還存在著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乃至封建階級思想,存在著先進和落後的差別,存在著人們的主觀認識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矛盾,以及人們認識能力上的差異,等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根源。總之,由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人民內部矛盾大量存在於社會主義社會中,這是合乎規律的現象。在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的麵前,我們要自覺地把握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總題目”,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學會正確處理它,經過不斷地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

毛澤東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和一係列的方針。

毛澤東說過:“不同質的東西,隻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因而,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同。敵我矛盾用專政的方法去解決;人民內部的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當然,為了維護生產秩序和社會安定,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必須有健全的法製和帶強製性的行政命令、條例、規章製度等等。在人民中間的犯法分子也要受到法律的製裁,這是完全必要的。這種強製性措施和民主方法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人民內部矛盾的正確解決,一定要用民主的方法,不然,就要犯極大的錯誤,這是我們要時刻牢記的。

毛澤東總結我黨的曆史經驗,把這種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民主方法,概括成為一個公式,叫做團結——批評——團結。即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鬥爭,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曆史和現實的經驗已經證明,這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一個正確的方法。同時,毛澤東還根據我黨執政以來的經驗,采取一係列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和政策。即“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等。這些方針政策的根本著眼點,就在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並盡可能地將消極因素變為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服務。

毛澤東特別提出:“在一般情況下,人民內部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但是如果處理得不適當,或者失去覺察,麻痹大意,也可能發生對抗。”這就是說,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時候,沒有切實采取民主的方法去解決,或者對反革命的挑動喪失警覺,就可能使人民內部矛盾發生激化,甚至變為對抗。這種激烈衝突的發生,使社會動蕩不安,總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失。因此,我們必須努力防止人民內部矛盾的激化,切實采取民主方法正確加以解決。

第四,提出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問題。1957年2月,毛澤東創造性地闡述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理論和一係列的方針政策。在經濟建設方麵,他強調統籌兼顧,勤儉建國,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明確地提出走“中國工業化的道路”。這是十大關係思想和八大正確方針的直接發展。毛澤東說:我國是一個大農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設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他強調農民的情況如何,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關係極大。沒有農業,就沒有輕工業,重工業要以農業為重要市場。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如果我們的農業能夠更大的發展,使輕工業相應地有更多的發展,這對於整個國民經濟會有好處。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係問題。”我國經濟建設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重工業有了市場,有了資金,它就會更快地發展。這樣,看起來工業化的速度似乎慢了一些,但是實際上不會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這是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在我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

第五,1957年的經濟工作,是建國以來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1957年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最後的一年,也是全麵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關鍵性的一年。在前四年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績的基礎上,為了全麵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的各項任務,黨中央執行了八大的正確方針,在經濟建設方麵,吸取了1956年反冒進的經驗教訓,正確地壓縮了1957年度的經濟建設的指標和規模,紮實地做好各項經濟建設工作;與此同時,在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方麵,著重整頓和鞏固剛建立起來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對公私合營的企業實行民主管理製度,完成企業內部的改造。所以,“1957年的經濟工作,由於認真執行黨的八大的正確方針,是建國以來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1.1957年的經濟建設工作

我們黨吸取了1956年的反冒進的經驗,同時,借鑒了蘇聯、東歐等國家曾經片麵強調發展重工業,忽視人民生活的教訓,在1956年11月召開的八屆二中全會上,著重討論了經濟工作。周恩來在《關於1957年度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控製數字的報告》中,深刻地闡述毛澤東提出的“要重工業,又要人民”的根本原則,一定要兼顧好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根據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驗和教訓,明確提出,1957年度的計劃應當在繼續前進的前提下,對基本建設作適當的壓縮,合理調整各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抓好物資調撥,減少出口任務,抓緊財政收入,控製支出,力求做到經濟建設的規模、速度與國家的財力、物力相適應。1957年基本建設投資為111億元,比上年減少20%。總之,要實行“保證重點、適當收縮”的方針。會議期間,毛澤東曾說過:錢和材料隻有這樣多,1957年的年度計劃,在某些方麵必須比1956年作適當的壓縮,這樣既能保證重點建設,又能照顧人民生活需要。壓縮的重點在中央,地方也應盡可能地壓縮。雖然如此,總的說來,我們的建設事業還是前進的。……關於壓縮問題,必須做到合理安排,不出亂子,物資不足,應該首先支持必要的生產,同時注意平衡。陳雲對改善糧食的收購和銷售工作、增加豬肉和食油生產作了報告,報告詳細地分析了當前糧食、豬肉、食油供銷方麵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一係列解決的措施。會議最後一天,毛澤東作了總結性的發言,他表示完全同意所采取的多項方針和措施。他號召全體國家工作人員、經濟工作人員首先是各方麵的負責工作人員,提倡艱苦樸素的作風,與群眾同甘共苦,反對鋪張浪費,並且要采取整風方法,同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的傾向作鬥爭。這次全會提出了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增產節約運動。

為了切實貫徹八屆二中全會的精神,1957年初,黨中央采取了一係列重要步驟。1月間,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討論思想動向問題,財政經濟問題。就經濟工作來說,這次會議充分肯定了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績,還實事求是地指出了1956年經濟工作的主要缺點錯誤,確定了1957年度工農業生產、財政現金平衡和基本建設的大輪廓,確定了統籌兼顧、全麵安排的方針;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在會議中,陳雲作《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重要講話。這個講話深刻地闡述了財政、信貸、物資三大平衡,人民生活同經濟建設必須兼顧的重要思想。這個講話還提議要重視研究國民經濟的比例關係。這個講話成為這次會議討論經濟工作的重要依據,對統一認識,正確安排1957年經濟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於1957年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指示》同月15日在全黨傳達。全國範圍內深入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對於緩和財政經濟的緊張局麵,完成當年的國民經濟計劃並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起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具體安排好1957年度計劃,2月間,召開了第四次全國計劃會議和全國財政廳長會議。李先念作了《在預算、信貸、物資平衡的原則下,充分可靠地安排和執行1957年的國家預算報告》。會議根據統籌兼顧、全麵安排的方針,實事求是地安排了1957年計劃。4月間國務院批準了這個計劃。工業總產值計劃為603.4億元,鋼498.7萬噸,煤11.727萬噸,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11億元,農業生產總值計劃為621.2億元,糧食(不包括大豆)3900億斤,棉花3303萬擔,爭取財政收支平衡。

鄧小平說過:1957年是經濟工作最紮實的一年。為什麼呢?因為及時克服了1956年出現的急躁冒進的傾向,使經濟工作重新走上了健康的道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現是:(1)國民經濟比例協調。實現了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1957年農業總產值占43.3%,輕工業占31.2%,重工業占25.5%,這樣的比例是協調的。消費與積累的比例正常,1957年的積累率為24.9%,這是合乎實際、有利於生產和人民生活。(2)工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增長,保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勝利完成。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7.9%,這是反冒進的結果,指標雖然不高(1956年比1955年增長16.5%),但很紮實,把國民經濟各種比例協調起來。這種發展速度也不算慢。其中農業增長3.6%,工業增長11.5%,對全麵完成一五計劃是有力的保證。(3)財政收支平衡,略有節餘,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把1956年出現的赤字在較短的時間即能解決,這是很不簡單的。同時,還保證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有所提高。總之,1957年的經濟工作是有成績的。一方麵,全麵地超額完成了一五計劃,為我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創造了良好條件;另一方麵,切實貫徹執行了八大堅持的經濟建設方針,積累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