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繼續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
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誌著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了。但是,應該看到,大多數新建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公私合營企業都隻是搭起了架子,改造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缺點和偏差。這一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在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方麵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對三大改造後期出現的缺點和偏差還沒有足夠的認識,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認真補救了這方麵的失誤。
第一,繼續完成建立高級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任務,整頓和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7年,繼續完成由初級社向高級社的轉變,全麵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達1.18億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其中參加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達1.07億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87.8%。經過1957年的工作,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達98%,其中參加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占全國總數的96%。全國除了部分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的少數民族地區外,隻有3%左右的個體農戶。這表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完全實現了。
在勝利完成農業合作化的情況下,我們黨十分重視對農業合作社的鞏固和整頓工作。在黨的八大會議上,劉少奇代表黨中央作的《政治報告》指出:“在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我們的工作並不是沒有缺點和錯誤的,我們的政策並不是一開始就成熟的,在政策的執行中也出現過局部的偏差。”“有一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比較急促的,還需要迅速處理許多遺留問題,或者還需要調整現有的組織形式。”又指出:“許多合作社過分強調集體利益和集體經營,錯誤地忽視了社員個人利益、個人自由和家庭副業,這種錯誤必須迅速地糾正。”在會上,陳雲發言也指出:“農業在合作化的過程中,對於應該由社員家庭的副業注意不夠,再加上其他方麵的影響,一部分農副產品的生產有些下降。所有這些錯誤,都是暫時性的,局部性的,有些已經糾正了,有些還需要繼續糾正。”1957年2月,毛澤東又明確指出:“合作社正經曆一個逐步鞏固的過程。它還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矛盾。例如,在國家同合作社之間,在合作社內部,在合作社同合作社相互之間,都有一些矛盾需要解決。”這些分析,無疑都是符合當時我國的實際情況的。
1956年底到1957年初,在我國部分農村出現了鬧退社現象。在發生這類現象的地區調查,退社的戶,一般占社員戶數的1%,多的達5%,思想動蕩想退社的戶,所占比例更大一些。退社的戶,主要是富裕中農,其次是勞動力少、人口多的戶和手工業、小商販等。有些地區還發生“鬧社”問題。鬧社主要表現是:不讓外調本隊本社的糧食和農產品,停止生產,糾集群眾到鄉、到縣請願,私分、搶分糧食等,嚴重的發生打罵幹部、私自改選人民代表和基層幹部,搶分公糧,最後鬧分社、退社。鬧社、退社的現象大量的是屬於合作社內部的矛盾,合作社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有些地區出現個別壞分子插手,利用農民的一些要求,利用合作社同國家存在矛盾,興風作浪,擴大事態,使問題發展到對抗性的嚴重地步。當時,中央農村工作部和各級黨委十分重視這類事件的發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正確分析了這類現象發生的原因。①大多數是因為減少收入而引起的。各省一般地都有10%到20%的社員戶減少收入,減少收入較多的戶多數是富裕中農、小商販、有技術的手工業工人等。收入減少,情緒波動,要求退社,自己單幹。②農業生產合作社對社員勞動時間控製過死,社內勞動過分緊張.引起社員的不滿。③社幹部缺乏民主作風,許多社幹部工作上不同社員商量,聽不得不同意見,甚至於獨斷專行,隨意給社員扣政治帽子和懲罰。社員遇到困難得不到社幹部的幫助,甚至受到打擊。幹群關係在一些地區和合作社內相當緊張。④對社員入社的生產資料處理不當,特別是社員的零星樹木、果樹、小塊葦塘等都入了社,引起了許多社員的不滿。⑤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對社幹部和社員缺乏係統地進行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現在看來,上述五點原因歸根到底,是同當時農業合作化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於簡單劃一,具體的組織指導工作沒有完全跟上等缺點錯誤有著密切的聯係。
從上述情況和問題來看,“鞏固合作社是全黨當前最重要的任務”。黨中央在1957年3月15日發出《關於民主辦社幾個事項的通知》,中央認為,“堅持民主辦社的方針很重要”。要實行民主辦社的方針,必須注意以下三個主要事項:①農業生產合作社要按時公開財政收支。所有一切財政收支,都同全體社員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因此,都必須按時公布,讓全體社員知道,由群眾參與評議,而不能由少數幹部獨攬支配的大權,以便避免各種營私舞弊的行為,保證幹部的廉潔,消除社員對於財政問題的疑慮。②社和隊決定問題要同群眾商量。要充分注意老農的意見,如果有些辦法是多數老農不同意的,不要草率從事。③幹部要參加生產。以便減輕社員的負擔,還使幹部們能聯係生產的實踐,了解生產中的具體問題,便於做好領導工作,密切幹群關係。各級黨委根據黨中央《關於民主辦社幾個事項的通知》,領導農業生產合作社分批進行整頓。實踐證明,農業社中各種問題的中心是社幹部的作風不民主。如果堅持了民主辦社,做到了遇事和群眾商量,其他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或者減輕了,緩和了。反之,如果幹部作風不民主,遇事獨斷專行,許多好事都辦成壞事,許多事情都引起群眾的不滿和懷疑,各種矛盾都加深了,尖銳了。
黨中央為了加強對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整頓和鞏固,1957年9月召開了第四次農村工作會議,製定了《關於整頓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指示》、《關於做好農業生產管理工作的指示》、《關於在農業合作社內部貫徹執行互利政策的指示》等文件。這幾個文件反映了當時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應該正確解決的幾個重大問題。①明確規定了整頓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內容。整社包括整頓幹部作風,調整社和隊的組織,要力求便於經營管理和發揮社員集體勞動的積極性;統籌安排,使全體社員各得其所;改善生產管理,擬定生產計劃。整社是鞏固合作製度的重大關鍵。②必須進一步改進和加強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生產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合作社的生產管理製度。中央提出,合作社必須實行“統一經營、分級管理、明確分工、個人負責製”,必須普遍推行“包工、包產、包財務”的“三包製度”,並實行超產提成獎勵、減少扣分的辦法,這是社隊分工分權的一項根本措施。中央還提出,生產隊在管理工作中,必須切實建立集體和個人的生產責任製,按照各地具體條件,可以分別推行“工包幹到組”,“田間零活包到戶”的辦法。這是最早提出生產責任製的一種重要嚐試。中央提出,合作社和生產隊的規模大小,對於農業生產管理工作的好壞,關係很大。由於目前農業生產的種種特點,又由於目前農業社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還不高,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大社、大隊一般是不適應於當前生產條件的。因此,除少數確實辦好了的大社以外,現在規模仍然過大而沒有辦好的社,均應根據社員的要求,適當分小。中央指出,所有的合作社,都必須積極地、在適當增加社員收入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公共積累,擴大再生產,擴大生產門路,使年年生產與擴大基本建設相結合,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③正確執行貧農與中農之間的互利政策是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一項重要保證。合理的生產分工和合理分配是為了恰當地調節各社員之間,尤其是貧農和中農之間的收入問題。對那些貧下中農的困難戶要適當照顧其生產安排和兼顧農庭副業勞動;對入社後減少收入的非農業戶,應當適當調整其工作;對於入社的耕畜農具等生產資料多餘的折價款和社員的投資,應該按期歸還,並付給應得的利息,某些特殊的生產資料,如魚塘、葦地、果園、桑園等,屬於小量者,可以部分或全部暫不入社,歸原主經營,或者入社後,仍包給原主經營,實行比例分益。總之,在合作社內部,首先必須依靠原來的貧農和下中農,堅決保護他們的利益,這是鞏固合作社的基礎;同時又應該切實注意上中農的利益,對於他們合理的經濟利益切實給以適當的照顧,甚至作必要的某些讓步,以便更好團結他們,求得更順利地鞏固合作社,這是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
通過整頓幹部作風和社隊組織,使合作社初步得到了鞏固。但是,這個整頓和鞏固的工作沒有堅持下去,因此,八大已經明確指出的缺點和偏差沒有得到及時、徹底的糾正。相反,這些缺點和偏差到後來的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更加發展了。
第二,對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調整。
在八大會議上,陳雲明確指出:“手工業在合作社的過程中,過分地實行了合並和統一計算盈虧,而這是不利於手工業的經營的。因此,一部分手工業產品發生了比自營時候質量下降,品種減少的現象;一部分服務性的手工業在合並經營的條件下,對於居民和手工業者自己發生了許多的不便。”為了糾正上述從片麵觀點出發而盲目的集中生產、集中經營的現象,陳雲提出:“必須把許多大合作社變為小合作社,由全社統一計算盈虧改變為各合作小組或戶自負盈虧。這種改變不但適合於絕大部分服務行業,而且適合於許多製造行業。因為手工業一般地帶有分散性、地方性,因此在供銷業務上,必須以基層社自購自銷為主。”
根據上述正確意見,1957年3月至4月間,全國分兩批召開了省、市、自治區手工業改造工作座談會。會議針對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規模過大、人數過多,不適應手工業分散、複雜、多樣、地方性大以及主要為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服務的特點,提出還有20-30%的社需要調整,要求到年底以前調整完畢。調整的對象:①是多種行業統一核算的綜合社;②是產品複雜、人數過多、分布麵過廣的製造性的合作社;③是撒點過多、集中過大或服務點過多難於管理的修理服務性合作社;④是全縣或全區範圍內一竿子插到底的大行業社。調整的方法是采取分社、增設服務點、改變核算關係等不同方法。這個調整實際是對手工業生產和經營製度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搞好這次調整有利於生產發展,有利於工業生產合作社的鞏固。這次會議還著重解決社員工資收入和勞保福利問題,提出了合作社收入的分配原則應是“先工資、次治病救濟、後積累”。手工業社的工資福利,在城市,一般不應超過同行業、同等技術設備的地方國營工廠;在小集鎮和農村,不應過多地超過當地一般農民的收入。這次會議討論了個體手工業問題,認為個體戶可能年年有發展,也年年有改造。對待產品零星複雜又不甚重要的行業,可以在較長時間保持他們的個體經營方式,不必急於組織起來。這個意見是正確的。
1957年12月,召開了全國手工業合作社第一次社員代表會議。朱德在會上作了《發展手工業生產,滿足人民需要》的講話。他指出:“手工業不僅過去和現在,而且在今後很長時期中,都將是國營工業不可缺少的助手”。他還說:“為了辦好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必須貫徹執行民主辦社和勤儉辦社原則,還必須根據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原則,協調國家、集體和社員三方麵的關係,正確地處理國營企業和手工業合作社之間、農業合作社和手工業合作社之間的矛盾。”他強調指出:“各級國家機關必須注意使手工業合作社的集體所有製長期地固定下來,除了極端必要並且經過省(市)人民政府批準的個別情況以外,不應當把手工業合作社轉變為國營企業,否則就會影響到手工業合作社的鞏固和進一步發展。”“現有的手工業合作社,還擔負有協助政府團結、教育、改造個體手工業戶的任務。由於手工業合作社還沒有充分鞏固和發展起來,一部分手工業者留在合作社以外和出現一部分新的個體手工業戶,是難以避免的。隻要他們不從事違法的經營,他們的個體生產是允許的。”
經過這一年的調整,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使大社、小社、小組等同時並存,集中生產與分散生產同時並存,統一核算盈虧和分別核算盈虧同時並存,個體手工業仍有發展,由1956年54.4萬人到1957年發展為64萬人。手工業的調整使產品數量和質量都不斷提高,社員積極性進一步調動起來,滿足了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但是,還要看到,由於我們長期以來對公有製的認識存在片麵性,對在我國實現了社會主義改造的條件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曆史必然性缺乏正確的理解,
因此對手工業合作化過程中的缺點和偏差糾正不力,對保持個體經濟作為公有製經濟的一種補充長時間來沒有認識,這對手工業生產的發展造成相當的影響。
第三,對公私合營企業內部改革和加強對原工商業者的思想改造。
1956年基本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但這並不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全部完成。實現全行業以至全麵的公私合營改變了私營企業私有製的性質,使我們取得有利條件,即可以在全國範圍內,能夠按照社會主義原則來改造企業,並在企業改造的基礎上,在企業改造的實踐中,把資產階級分子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勞動者。隻有實行雙重改造,把私人資本主義企業徹底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把凡是有勞動能力的資產階級分子真正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勞動者,才能順利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
企業改造是改造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繼續。這就是說,必須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把企業改造成為適合於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適合於社會主義的新的生產關係和經營管理製度,這樣一種新的社會主義企業。這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因為,資本主義工商業在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而企業內部的改造還沒有來得及進行。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長起來的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在經營管理上是落後的混亂的。這種狀況突出地表現在:資本家獨攬資本主義企業大權,在生產經營上陷於極其混亂的境地。他們的大多數人把資金和精力放在投機活動上,不注意企業內部的生產管理。解放後,盡管投機活動被取締了,但是,他們的注意力隻放在如何加強剝削,至於企業的生產、管理的種種落後和混亂的狀況,他們是漠不關心的。所以,在公私合營後,不進行企業內部的改造,那就無法使社會主義改造徹底完成,也不能使生產力進一步從落後、混亂的資本主義經營管理方式下解脫出來。
公私合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的改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①在管理製度上,把原來由資本家獨攬大權的經營管理製度,改變成為以社會主義成分為領導的民主集中的經營管理製度,當時實行在黨委領導下的廠長(經理)負責製,同時建立有職工和公私各方代表參加的民主管理機構。這樣,既可以加強企業中黨的領導,又有利於發揮各方麵的積極性。②建立生產計劃、技術、財務、原料管理等方麵的責任製,改變過去那種不合理的和混亂不堪的無人負責的現象。使公私合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成為國家統一經濟的組成部分,在國家統一計劃之下進行有節奏的活動。在企業內部逐步實行經濟核算。③實行計劃管理。把企業原來以唯利是圖方針的盲目生產,改造成為納入國家計劃軌道的生產,使整個企業成為國家計劃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④重新修訂企業內部的規章製度。廢除資本主義的廠規、店規,通過民主討論,重新訂定各種規章製度和操作規程,在這個過程,注意總結和保留原有經營管理方法和經驗中合理的、有用的部分。要做好公私合營企業的內部改造,必須從搞好生產人手,不能脫離生產來進行企業內部的改造。否則,無法實現。
我們黨為了完成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消滅資產階級的曆史任務,不但要進行企業改造,並且要以企業改造為基礎,對資產階級分子進行團結、教育、改造工作。我們黨一貫堅持消滅作為剝削階級的資產階級,同時又改造人的方針。毛澤東曾反複指出:人是可以改造的,消滅資產階級不是講把人消滅掉,而是把這個階級消滅掉,人要改造過來。劉少奇在八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要“采取教育的方法,逐步地改造資本家,使他們由剝削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並說:“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的成員將變成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的一部分。”1957年,黨中央向資產階級工商業界提出:以政治思想教育為統帥,以勞動和實踐為基礎,以企業和工作崗位為基地,按照社會主義標準進行根本改造,我們黨十分重視對資本家進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改造他們的世界觀。根據劉少奇的建議,中央統戰部還專門編寫了一本供工商界學習的曆史唯物主義課本。通過辦訓練班、講習班、政治學校等形式,組織工商界人士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此外,還組織各種業餘的政治學習。當時,還組織吸收資本家和非資本家的工商業者參加社會主義競賽,人數達76萬人之多。我們還重視促進資產階級分子通過工作實踐進行思想改造。實踐表明:消滅階級,改造個人,是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和優點,也是我黨和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一個新發展。
3.勝利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7年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繼續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圓滿地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一年,這是正確貫徹執行八大路線的勝利成果。全麵地、超額地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使我國國民經濟麵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第一,提前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在我國基本上消滅了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
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的基本任務之一是“發展部分集體所有製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具體來說,即參加初級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將占全國農戶總數的1/3左右。與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