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發現問題的眼光,還需要有解決問題的智慧,否則,再好的眼光也隻是枉然。這個世界上最缺的從來都不是有眼光的人,而是有眼光發現問題又能解決問題的人。
張昌宗是個務實的人,是不是真有才,拉出來做做事就知道了。當然,有些人擅長計劃,不擅長做實事,但不論是什麼專長的人,不試是不會知道的,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總要拉出來遛遛。高博通是真有本事?有多少本事?張昌宗想看看。
張昌宗說得客氣,高博通連道不敢,許是看出張昌宗的性子來,也不故作神秘或是拿喬,而是很實在的道:“若說辦法,學生不才倒也想了些,隻是,如何選擇……端看將軍。”
給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
張昌宗點點頭,擺手:“高郎請指教。”
“指教不敢,不過是一點愚見,請將軍聽了。”
“說來便是。”
“喏。”
高博通道:“稟將軍,學生這裏……若說辦法,有難易兩個,容學生先稟難者,請將軍過目。”
說著,從袖籠裏拿出一份書紙,遞了過來,顯然是有備而來。張昌宗看他一眼,沒多說什麼,接過看了起來,確是一份對目前朝中權力構架和官製構架的分析和改革計劃——
以一個隻有舉人功名,連進士、明經也不是的不名書生來說,這份計劃書可謂大膽又極具謀略,張昌宗越看越心驚,最具有眼光的是,高博通這份計劃竟然還看到了朝廷剛剛施行的節度使製的弊端和利處,並善加利用了一番。
“節度使?”
張昌宗神情沉凝,作為後世傳來的偽土著,即便曆史不咋地,但唐朝的節度使製他還是知道的,也是後期武官集團勢大,尾大不掉,軍閥割據的始端。
高博通拱手躬身:“回將軍,便是節度使。”
張昌宗道:“節度使一職,首設於高宗朝,不過,彼時不過是臨時設置的官員,持節不僅可以統管一方武事,還可治理地方,府中屬員皆有節度使遴選之後上報朝廷,交由朝廷任免,非是常設官職。”
高博通道:“可是,將軍,前些時日,涼州都督賀拔延嗣被陛下任命為河西節度使,總領河西事務,自此之後,節度使一職恐成常例。軍政大權操之於一人之手,若朝廷強勢則四方安,若朝廷有個什麼,則是大亂之始,遺禍無窮,兵在朝廷手裏才是朝廷的兵。”
這人真是好眼光!
張昌宗沉默了片刻,目光深沉的看著他,點點頭,道:“接著說。”
“喏。”
高博通應著,續道:“除節度使製外,還有朝廷目前的宰相人數。自武氏朝開始,宰相人數增至五位。宰相位極人臣,掌朝廷事務,調和四方,俸祿豐厚,於朝廷、於天下來說,需要這麼多宰相嗎?若是國泰民安也罷,若是有個什麼,遇到災年,一位宰相的俸祿便能賑平一方了!”
確實,宰相的俸祿是極為豐厚的,不說各種年節上的慰問品,不說錢隻說絹帛,每年發的數目便是以萬匹論,對國庫來說,確實是一大開支。再者,張昌宗猜測,高博通未說明的意思裏,還有一個就是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