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答案(2 / 2)

學習小組本來固定在海濤家。每天母親上班之前會把爐火封好,交待海濤火乏了要添加煤。可十有八九等兩個女同學先後到來時,海濤不是把整個屋子弄得烏煙瘴氣,嗆得人睜不開眼,要麼幹脆把爐火折騰熄滅掉了。

開始,方芳和孫淑娥還七手八腳的幫忙“救火”,可那個不聽話的爐火偏偏難以重燃。屋裏失去熱乎氣,寫起作業伸手都難。幾天下來,倆女孩子也失去了耐心。方芳建議學習小組幹脆改在她家算了。

方芳的家在海濤家東麵,房間的格局和他家一模一樣。

如果說海濤家此時像空曠的“寒宮”,走進方芳家溫暖的感覺恍如換到了春天。方芳是三姊妹,兩個姐姐也放假在家,母親是家庭婦女,一個老奶奶總是盤著腿坐在自家打的土炕上,做著沒完沒了的針線活。

屋子中間的火爐,透過爐蓋的縫隙一直閃著藍藍的火苗;大多數時候,爐子上麵烤著滋滋作響,泛著金黃的玉米麵餅子。

看到海濤寫作業,還不時盯著爐上的烤餅子,方芳拿起一塊遞給他說:“這可沒你家饅頭好吃。”

海濤頭回吃這麼香的食物,連連說:“這個好吃,真的。”一旁的方奶奶,方母被這句話逗樂了,方芳的兩個姐姐噘著嘴直說“這孩子傻,好賴不分。”

在方芳家的好日子也就短短一周多點,那天學習結束,方芳送海濤,孫淑娥出了家門,告訴他倆:“下周,我二姐的學習小組該輪到我們家裏,家裏容不下了。”

海濤明白了方芳的意思,雖然極不舍,但還是回應道:“本來小組就定在我家,那還是回我們家吧。”

孫淑娥首先提出了反對,她舉著自己的小手:“你看,在你們家我都凍出凍瘡來了,那麼冷,我可不去。”當班長的方芳此時也很為難。

“去我家”僵持了片刻,孫淑娥給了意見。

孫淑娥是個心直口快的姑娘,家也住在“大紅樓”,而且和李應傑家是同單元,同樓層。在小組學習間隙,孫淑娥聊的最多的就是李應傑家的事。

她說,李家就像一火山,還是定時定點的爆發;每到飯點兒李應傑父親兩盅酒下肚,李家總是霹雷火閃,整個單元幾乎每天都會聽到李應傑父親的咆哮聲,還有他們兄弟挨打的慘叫和不服氣的對抗。分貝最高的是李母聲嘶力竭護兒子的大叫。

據孫淑娥說,李應傑父親的管教嚴厲的瘮人。皮帶抽,抄起擀麵杖掄都是家常便飯。從李應傑大哥開始,老二,老三一直到李應傑無一例外。

但奇怪的是,李家兄弟的“禍”卻越闖越大;大哥,二哥都是派出所的常客,老三還上了兩年“工讀學校”,所以“大紅樓”的孩子們提起李家兄弟都是又“敬”又畏。

海濤挨打被欺負一直不明就裏,孫淑娥跟他講:李應傑仗著三個哥哥的勢,打小霸道慣了;他不允許孩子中間有比他更強的人出現,你在課堂“懟”了他,李應傑就不可能饒過你。

那天,你和母親去他們家我也看見了。李家兄弟有個習慣,如果誰去他們家告狀,挨了父親一頓皮肉之苦,轉過頭來,會對告狀的人加倍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