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樊樓的由來(1 / 2)

相傳礬樓為北宋東京七十二家酒樓之首,風流皇帝宋徽宗與京都名妓李師師常在此相會,小說《水滸傳》對此樓也多有描寫。宋代詩人劉子暉曾留下過“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的讚美詩句。礬樓由東、西、南、北、中五座樓宇組成。三層相高,五樓相向,飛橋欄檻,明暗相通。整體建築高低起伏,簷角交錯,富麗堂皇。將吃、喝、遊、樂、購融為一體,是開封最大的仿宋遊樂中心。

在我國的曆史上,礬樓是北宋都城東京最著名的大酒樓。北宋時期,東京城內酒樓之盛,名揚天下。礬樓吸引無數富商豪門,王孫公子、文人騷客來此遊玩歡宴。然而,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宋徽宗與李師師在礬樓飲酒作樂的風流韻事。宋徽宗詩詞百戲,書法繪畫,無所不精,李師師乃東京著名歌妓,其小唱在瓦肆伎藝中獨占鼇頭。兩位藝術家探討藝術,交往頻繁。

礬樓隨著歲月的流逝雖已蕩然無存,但其盛名卻深深地印開封人的心中。清朝末年,在今北書店街東口北麵的相交處,曾建有礬樓茶園一座,上懸白底黑字“礬樓古跡”匾額一方。

按照《東京夢華錄》的記載,設計重建的礬樓竣工。重建的礬樓是由東、西、頁、北、中五座三層樓閣所組成的庭院式的仿宋建群體。在布局上采取以東--西縱樓為主,向縱深延伸的形式。東樓為臨街商店。東樓的屋頂由4個九脊殿(歇山式)、30個翼角、12條屋脊組成了整體屋麵,其建築靠造型,顯得錯綜變化。進入東樓後,可穿過庭院空間進入中心樓。中心樓和二樓是曆史陳列室,三樓布置是李師師的書齋、琴房和臥室。縱軸線到盡端礬樓的主體建築——西樓。它是五樓中最大最高的一座,設有高、中、低檔餐位一次可供五百位遊客飲酒進餐。三樓上設有宋徽宗的禦座。礬樓基本上是按宋代“營造法式“進行設計和施工的。

礬樓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標誌。突破了坊牆,社會生活朝著蒙蒙的曆史新界湧動,消費潮一浪高過一浪。為了滿足皇族、士大夫和部分市民的休閑享樂需求,城市建設勢必朝著豪華方向不斷攀升。

礬樓——這座劉子翬筆下“梁園歌舞足風流”的所在,應該是東京第一流的大酒店。

礬樓,又名白礬樓,北宋後期改稱豐樂樓,位於東華門外,在當時眾多的豪華酒樓裏鶴立雞群,相當於現代的國賓館。所以從建築史和消費史上,礬樓都是世界之最。到徽宗宣和年間,礬樓已改建成“三層相高,五樓相向”中間有橋廊銜接、明暗相通的龐大建築。12世紀的街市建築大都是磚木結構,礬樓亦然。據專家分析,那時的三層,很可能指底層之上的層數,按今天的標準應為四層。這個高度恐怕皇城裏不會有,街市上也獨此一家。美國的華盛頓中心廣場上,與周圍的建築物相比白宮最低,表明了小政府大市場的現代觀念。其實,宋都比它早幾百年就有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裏有一座二流的酒樓是個三層建築,在那一帶街區已是唯我獨尊了。礬樓比它要雄偉得多,高出一個檔次。當時有一首《鷓鴣天》詞雲:“城中酒樓高入天,烹龍煮鳳味肥鮮。公孫下馬聞香醉,一飲不惜費萬錢。招貴客,引高賢,樓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饈味,四麵欄杆彩畫簷。”這首詞說的便是礬樓。礬樓的裝修十分豪華,在京都首屈一指。廳堂過道與閣子雅間,都掛著珠簾繡額,裝飾得典雅溫馨。夜晚最美,燭光搖曳,燈品新奇,正月初一晚上,屋簷上每個瓦壟中都點亮起一盞彩燈,望去果有人間仙境之感。若憑窗遠眺,京城夜景盡收眼底,伴著風流歌舞、詩聲笑語,的確是劉子翬“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超級休閑的審美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