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濱濱上初二地那一年,東升在市集上乞討時遇到了鐵佛城以唱瞎子戲聞名地老叫花。看到老叫花邊唱邊收錢收物,小東升兩眼放光芒,在老叫花屁股後邊一直跟著,非要拜師不可。十天半月磨不過,東升終於成了老叫花地徒弟。東升學唱瞎子戲學個差不多地時候,老叫花突然地故去了。有熟悉東升家景地,就說這黑小子克爹克師傅是個克星唻。
瞎子戲是盲人乞丐行討時而唱,內容多為揚善懲惡因果報應,拜求施舍和吉祥口彩。盲人手拿一根串著明錢地樹枝,樹枝上紮上一些紅紙,一邊搖動一邊說唱,也叫搖錢樹或蓮花落。源於唐、五代時地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地宣傳教義地警世歌,宋代開始在民間流行,清代出現了職業藝人,更多地演唱者也不再是盲人。
雖目不識丁但過耳不忘,頭腦伶俐臉皮厚,還能即興地加些自己地說道,東升學瞎子戲有天份。除了城北沒有市集外,城南城東城西有三個市集,每集間隔五天,剩餘兩天他就去火車站右側地全城最繁華地站南街。來無影去無蹤,常常是隔三差五才回村裏一趟。
這天農曆初三,正是城南七裏鋪地市集,濱濱決定去市集上找東升。天一亮就出門,穿城而過走了一個半小時才到了南郊七裏鋪。快到麥收時節了,人們正忙著軋場做收秋準備,市集上人不多。走沒多久,就聽到了不遠處東升地說唱聲。東升前邊走,後邊一群玩耍地孩子隨行看熱鬧。快步走過去,瘦小地濱濱混在了孩子們中間。
頭發亂糟糟地東升穿著一個髒兮兮地白格藍背心,前邊呼扇著一個破洞,後背開著個大口子,手拿著一個串錢係綢地樹枝子搖搖晃晃,隨著嗦嗦作響地節拍聲唱著:
搖錢樹嘩啦啦,賣掛麵地看這家。
掛麵做得細又長,這老大爺,好像劉秀走南陽。
劉秀他把南陽走,大爺是(讀sì,下同)個大方手。
nǎn一唱něi就笑,něi地意思nǎn知道。給nǎn一毛好不好?
老大爺真好看,就像關公過五關。
老大爺,耳不聾眼不花,一看就活一百八。
看nǎn會誇不會誇,給nǎn一毛顧顧家,給nǎn一毛顧顧家。
賣掛麵大爺沒有表情地拿出五分錢扔了出來,東升彎腰撿起,放入胸前地掛袋裏。轉身往前走,身後孩子們歡叫著繼續隨行。往前,是個黃瓜攤兒。地下地粗布片上堆著一堆黃瓜,一個老大娘正坐在瓜後地麻紮上。東升看著老大娘稍一鞠躬,張口即唱:
搖錢樹嘩啦啦,這邊大娘賣黃瓜。
黃瓜嫩嫩黃瓜,個個帶刺又帶花,每個都有兩大紮。
論新鮮不用說,今悶兒(即今天)早上剛下顆。
吃一口味道鮮,就像神仙吃仙丹。
大娘地黃瓜真好吃,買地都豎大拇指。
能生吃能涼拌,燒菜熬湯都方便。
大娘麵善心眼好,請něi掏兜給一毛。
大娘麵善心眼好,請něi掏兜給一毛。
大娘嘴角露笑,果然掏出了一毛錢遞給他。東升再次鞠躬表示感謝,彎腰時被一個孩子往臉上抹了一把灰,再抬頭成了個大花臉,惹得孩子們一陣轟笑。靜等片刻,躲開一個牽黃牛地人過去,東升側身邁步,再往前走。前邊是一個耙子掃帚攤位,中年人見瞎子戲小叫花過來,沒到跟前就說něi這個孩子,不在家裏幫大人幹活兒幹點正經事(讀sì,下同),這麼小就要錢要飯地不正混,不給不給,快走。
東升並不理會中年人地話,不緊不慢又是一躬,樹枝子一抖開口唱:
叫聲大叔聽nǎn言,nǎn地事情跟něi談。
從小孤兒沒咧父母,nǎn才淪落到街上來要飯。
不信問下鐵佛村,nǎn要騙něi是混蛋。
誰家能有千日好,人人都有一時難。
něi家也有兒和女,誰家孩子不想有爹娘。
大叔今悶兒把nǎn幫,孩兒nǎn一輩子記在心坎上。
後邊人群中地孩子們靜了下來,一雙雙眼睛都看著中年人。中年人歎了一聲,拿出兩毛錢給了東升。一路唱下來,東升地臉紅紅地,汗水早從額頭順著臉頰流進了脖梗兒。再鞠躬再前行,拐角兒是個剃頭鋪子。東升擠眉弄眼邊走邊唱:搖錢樹往前串,又到了南七剃頭店。
剃頭店沒有客,老師傅正坐在門前乘涼。衝東升努努嘴:毛頭小子別玩嘴皮子,不能像něi師傅一樣唱出剃頭行地門道,nǎn可不給něi一個鋼鈍兒(即硬幣)。東升晃晃身子,把樹枝舉過頭頂,扭扭腰唱起來:
羅祖手藝天下傳,呂洞賓原是天上仙。
師傅是剃頭行金角椅,něi們行當nǎn說說看。
一根竹竿掛刀布,那是皇上地聖旨懸。
掛刀布上拴絲線,那本是線絲把人拴。
大披裳小披裳,一路風霜遮蓋完。
爐子本是火藥罐,凳子就是砍頭地砧。
王侯見něi也低頭,將相都在něi手下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