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包辦婚姻(1 / 2)

當王德孚走出自己的宿舍,看到這所名為“東吳大學”的校內景象時,他進一步確信,自己魂穿到了這個似是而非的“民國”,不,應該說是稱霸了世界的華夏日不落帝國。

王德孚所在的東吳大學,毫無疑問屬於帝國名校,即使比不上帝都大學、華夏大學這兩所世界頂尖名校,但如果用王德孚原來世界的大學類比,起碼也能算得上是“985”名牌大學。

前世的王德孚上的隻是一個普通的二本師範大學,如果真上了“985”名校,那他也不會回自己所在的小縣城當老師,肯定要去北上廣這樣的大都市闖蕩一番。

帝國名校東吳大學位於蘇州,秉持“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校訓精神,以“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的辦學理念,培育“樸實熱誠堅毅,專業通識宏觀”的青年學子,但這不能改變它是民辦私立大學的本質。

王德孚能上這所帝國名校,也不是因為他成績有多好,實際上這個世界的華夏日不落帝國並沒有那種“一考定終身”的相對公平的高考製度,而是分兩次考試,即每年六月初的全國統一考試叫做“大學入學中心考試”,主要是基礎學科,國文、外文、數學、理科、社會學科,這一考試的目的是幫助各大學判定考生的高中教育水平。對大多數考生而言,這次考試至關重要,因為這是考大學的第一關。

第一次考試的成績出來後,考生將於六月中旬參加所報考的學校自己命題的二次考試,這次考試由各大學自行主持,即自主招生考試。針對考生的誌願和特長,主要測定考生的專業知識和思考能力。每個大學的二次考試日期不同,從六月中旬至六月底,所以考生可以選擇兩所大學應試。

既然有這樣的大學自主招生考試,自然就給了暗箱操作的機會,那些公立大學在國家的意誌下,對第一次“大學入學中心考試”的分數要求很高,而私立大學,自然就不會搞得多高了,私立大學辦學可不是虧本的,而是要賺錢的。

在資本主義國家,教育產業化那是理所當然的,有錢有關係當然就能上名牌的私立大學。

王德孚所在的家族,就是蘇州本地的地主,當然不是在蘇州這個大市,而是在蘇州下麵的吳江縣的平望鎮,王氏家族就是平望鎮的大族,在縣裏也說得上話,通過縣裏的關係,當然就能通到市裏,然後再花上一筆可觀的金錢,自然就能將王德孚這個都沒上過新式高中學堂的家夥,送進東吳大學。

沒錯,雖說如今帝國政府大力推廣新式學堂,鼓勵女孩上學,實際上效果並不好,王德孚從小上的就是族學、私塾,學古代經典,類似四書五經之類的玩意,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他接觸到了《新青年》、《新潮》、《少年華夏》等雜誌,才堅定了他上大學的念頭。

為了上大學,他刻苦自學高中內容,同時也和家裏的關係鬧得很僵,反正王家的老太爺是怎麼都看他不爽的,覺得他太過叛逆新潮,他是在自己的大兄王德新的幫助下,才如願上了大學,為此他也欠了王德新一大筆錢和人情。

王德新其實並不在意王德孚能不能還,畢竟這可是他的親弟弟,他們兄弟三人的父親去世得早,他作為長兄,當然他要像父親一樣對待弟弟們,畢竟血濃於水,封建大家族式的教育,也讓王德新願意對弟弟傾力相助,但是王德孚本人就是那種絕不願意欠人情的人,所以他銘記大兄的恩情,發誓總有一天會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