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可惜世界的運轉,並不是這些文學評論者們可以掌控的,《烏合之眾》固然充滿了感性、偏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許多觀點都顯得一針見血,而且還可以解釋許多群體智商下降導致的暴恐事件!
同時,這樣一部並不算多麼深奧的社會學作品,也不失為一部讓讀者們入門的佳作,它的門檻其實一點也不高,哪怕是普通的讀者,也可以通過閱讀這部作品,而收獲許多東西。
實際上在上麵那些文學評論者在諸如《大公報》、《文學季刊》等影響力巨大的京派雜誌上抨擊《烏合之眾》時,也有不少普通讀者向這些雜誌寫信,表達他們的觀點——
“我覺得《烏合之眾》分析的很到位,當我們置身於群體中時候,理性是不起作用的。暗示,反複,傳染的作用,很多虛假的或者是完全無關緊要的東西卻深深鐫刻在我們內心裏麵中,這就是缺乏獨立精神的現狀。至今依舊如此,尤其是在這樣媒體泛濫的階段,無論廣告還是政治,隻要多說幾次,不由得你不信,因為我們在群體之中。”
“懷疑你們這幫抨擊《烏合之眾》的家夥就是烏合之眾,想要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給我們讀者洗腦,還好讀了這書之後,就不會輕易被你們這幫人蠱惑了。”
“這本書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作者故意把它寫得這樣武斷,因為像我們這樣的烏合之眾,看了之後一定會感同身受,然後自然就被他洗腦了,王德孚這個家夥太有才了,狠起來連自己都嘲諷,我都可以想到這本書大紅大紫之後,烏合之眾們瘋狂地推崇《烏合之眾》,至於駁斥《烏合之眾》的,那連烏合之眾都不如!”
……
必須得承認,第一時間會去閱讀王德孚這部頗具思想性的作品的讀者們,他們本身的鑒賞水平,肯定是不低的,所以他們才不會受到那些文學批評的影響,而是會更加獨立地去思考《烏合之眾》的真正意義。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或許就是《烏合之眾》中對群體、領袖的評價——群體:傳染,易被暗示,不必負責;領袖:斷言,重複,傳染。
真正看懂《烏合之眾》的讀者,或許會越看越覺得好笑,因為王德孚是真心將自己都諷刺了,他為什麼要在這部書中翻來覆去地闡述某個觀點,那當然是“斷言、重複、傳染”了。
如果《烏合之眾》火了,那實際上就證明了他這本書的觀點,如果這本書還被大眾讀者認為是經典、充滿逼格,那就說明群體的智商,真的很低,大眾讀者就好像群眾一樣,太容易被愚弄了……
就在京派評論家們花式抨擊《烏合之眾》時,那些支持王德孚的海派文人們,當然要將《烏合之眾》吹上天,怎麼看這部作品都充滿了可以吹的地方,太適合蹭熱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