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官俸(1 / 3)

高澄與崔暹合唱的這出戲並沒有因為酒宴告終而結束。

天平三年(536年)十一月十三,高澄再一次召集親近大臣們往東山遊樂,在途中‘恰巧’遇見崔暹領著禦史台的吏卒巡城。

兩隊人馬堵塞了道路,不止高澄親近大臣,就連禦史台吏卒也以為自己等人要避退讓道,哪曉得崔暹居然喝令吏卒棒打高澄儀仗前驅。

高澄麾下親衛個個引刀怒目,隻等他一聲令下便要拿下這幫狂妄之人,可高澄卻撥轉馬頭,吩咐眾人為崔暹讓開道路。

崔暹從容而過,甚至都不曾向一旁的高澄行禮。

高澄身旁的尚書左丞崔昂狠狠瞪著崔暹的背影,身為崔暹侄兒的崔季舒也跪在高澄麵前請罪。

“諸位無需惱怒,叔正(崔季舒)起來吧,你也莫要驚慌。”高澄神色平和,反而為崔暹開脫:“今日我等出遊是為私事,崔憲台巡城是為公務,我等自然應該避讓。”

邢邵難忍心中怒火,義憤填膺道:

“可那崔暹太過無禮,世子,你這般放縱隻會使他越發驕狂。”

一眾親近大臣也各自隨聲附和,隻有崔季舒站在高澄身前,一臉尷尬模樣。

連日裏高澄處處退讓,崔暹入鄴城以來,雖然不曾上折彈劾任何勳貴,可威望卻日漸隆厚。

這些時日,崔暹不止與高澄以及他的親信們互飆演技。

自從主管禦史台後,崔暹裁減舊員,大肆安插人手,任畢義雲、盧潛、宋欽道、李愔、崔瞻、杜蕤、嵇曄、酈伯偉、崔子武、李廣等人為禦史,做為吏部尚書的高澄對於這些任命,統統照準。

宋欽道與宋遊道並沒有任何親屬關係,反而是高澄小妾宋氏的堂兄。

這些人中年紀最小的是崔瞻,如今隻有十八歲,崔瞻十五歲入高昂幕府任主薄,後來被高嶽征召,授西閣祭酒,再到如今入禦史台任禦史,算得上平步青雲,少年得意。

崔暹忙活著徹底掌控禦史台,高澄也沒有放下尚書省的政務。

《麟趾格》刊印已經有一段時間,第一批早就發往東魏八十州各郡縣地方,與之同行的是元善見頒行《麟趾格》的詔書。

《麟趾格》的頒行,也意味著為了確保其中《職製律》的落實,高澄必須盡快確立官俸製度。

好在借著秋收的機會,東魏財政甩掉了一個巨大的包袱:四十萬遷民的口糧問題。

四十萬遷民自從天平元年來到鄴城,整整兩年多來一直都是由朝廷供給糧食,這一項支出其實遠比營造鄴城更大。

好在今年春耕前完成了重新授田,甚至在春耕、秋收前後,鄴城的興建進度都給暫緩了,唯恐耽誤了遷民們的耕種與收獲。

入秋後,河東、山西遭旱,好在河北沒有被波及,算不上豐收,卻也足夠遷民們交完租稅後過活。

之前高澄估算等到解決遷民口糧問題後,財政能得到大幅緩解,這才拋出前一份官俸製度,可他哪怕再有心理準備,依舊低估了九州旱災的影響。

這也難怪,他上輩子就沒親身經曆過旱災,能夠對這場天災有點印象也隻是史書上一句‘災民流散,餓殍遍野。’

當時,秋收未至,又逢旱災,一麵要負擔四十萬遷民口糧,一麵要賑濟九州災民,東魏財政舉步維艱,別說尚書省六曹尚書之一,主管財政的度支尚書,就連高澄都愁得好幾夜睡不著覺,腮幫子都腫了起來。

最終高澄不得不將俸祿製度撤回,自己抽了自己的臉。

雖然朝廷財政目前還在負擔著一部分災民們的賑濟支出,可終究是拋開了四十萬遷民這個大包袱。

財政狀況得到改善的情況下,高澄自然著手重新推出官俸製度,考慮到上次大批權貴的反對,高澄這一次小幅度提高了官吏待遇。

倒不是高澄小氣,實在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他接手的可不是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連年戰亂使得北地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否則官府也沒那麼多無主公田實行均田製。

秦漢時期,官吏俸祿采用給穀製,直接以糧食的形式發放。

直到東漢延平一年(106年)才開始改由半穀半錢的形式發放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