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七章 白門樓(2 / 2)

汪晟很快回複,有更重要的任務交給金聲桓,命他迅速乘船渡江,從側翼包抄圍堵譚泰和屯布兒。

譚泰被李定國擊敗後,率部退往武昌,半路上遇到趕來接應的屯布兒,兩軍彙合之後,譚泰才知道湖南西軍已經大敗潰散,孫可望被包圍在邵陽,估計蹦躂不了幾天了,他知道形勢已經非常危急,立刻和屯布兒趕往漢陽。

急匆匆入城,急匆匆整軍,急匆匆的調出寶貴的船隊,命令他們立刻過江,接應長江南岸的武昌守軍撤退。(請注意,武昌在長江南岸,事實上武昌府大部分地區都在長江南岸,包括且不僅限於崇陽、通山、通城、鹹寧、大冶,興國州等等,怎麼樣,這些地名是不是很熟悉?)

譚泰和屯布兒判斷,楚軍打敗西軍之後,肯定會轉頭攻打清軍,孤懸長江南岸的武昌首當其衝,早晚都會失守,與其這樣,還不如趁早把部隊撤出來。清軍水師雖然已被楚軍消滅殆盡,可是清軍在長江北岸藏了一些船隻,武昌和漢陽之間隻有一江之隔,趁著楚軍水師不在,船隊迅速過江,很順利的把城中的萬餘清軍撤到漢陽,其間楚軍水師一直沒有出現,讓無比緊張的譚泰和屯布兒都鬆了一口大氣。

部隊都撤到長江北岸,暫時恢複安全,下一步該如何行動,譚泰和屯布兒卻起了分歧,屯布兒主張立刻退兵,撤往安徽,向吳三桂靠攏,譚泰卻覺得不能輕易放棄漢陽,不肯撤兵。

按照多爾袞的計劃,清軍要爭取劃江而治,如果放棄漢陽,退出湖北,就等於放棄了整條長江防線,楚軍可以從湖北攻入河南,避開吳三桂的主力直搗京師,這個責任太大,譚泰無論如何都負不起。

“棄守漢陽,我軍豈不是望風而逃?你我二人回到北京後,丟官罷職都是輕的,恐怕還會入獄問罪,乃至開刀問斬,屯布兒,你想過其中的後果沒有?”

“和大清的江山社稷相比,你我的生死榮辱有什麼打緊?”屯布兒非常激動,大聲叫道:“這幾萬八旗子弟是我大清最後一支可戰之兵,如果斷送在這裏,再也無法抵擋南人的進攻,譚泰,你又想過其中的後果沒有?”

“此事關係重大,我不敢自作主張,還是報與皇父攝政王,請他老人家聖裁吧。”譚泰猶豫再三,還是不同意撤兵,派出八百裏加急快馬,趕往北京,向多爾袞請示。

八百裏快馬是一個彈性很大的概念,指的是利用驛站接力傳送緊急軍情,具體速度能有多快,和驛站的完好程度以及道路情況等等都有關係,因為李來亨、榆園軍和其他抗清義師過於活躍,河南一帶的驛站係統屢次遭到嚴重破壞,沒有足夠的馬匹替換,湖北這邊的情況也差不多,譚泰派出的信使花了好幾天,才穿過這兩個省,趕到直隸境內速度才快了起來,這一來一去的就耽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

多爾袞在回複中指示譚泰和屯布兒,讓他們隨機應變,相機撤退,可以放棄漢陽,放棄湖北,因為西軍完敗於楚軍之手,楚軍非常沒有遭到削弱,反而實力更強,長江防線肯定守不住,原定的劃江而治的計劃就必須放棄,隻是在這之前,清廷要試圖和楚軍談判,向南明求和,譚泰和屯布兒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如果能在漢陽堅守一段時間,可以讓清廷在談判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既然如此,就在漢陽再呆一段時間吧,反正多爾袞已經權力下放,譚泰和屯布兒想撤隨時可以撤,如此一來,不必急於一時。這個時候,楚軍金聲桓、李過所部相繼過江,從東西兩個方向向縱深包抄,在黃州府一帶,李過和“河西四將”的張勇等人爆發激戰,進展速度較慢,西路的金聲桓卻如入無人之境,他的部隊在荊州一帶過江,從西軍留下的真空地帶向北挺進,相繼占領了幾座州縣,對清軍控製的承天府和德安府發起進攻,隱隱威脅漢陽的後路。

“金聲桓這廝,不懷好意。”

譚泰略有些警覺,金聲桓過江之後不直接來打漢陽,卻向漢陽的側後方包抄,明顯是想分割漢陽和湖北其他地方的聯係,隻是金聲桓的部隊戰鬥力較差,譚泰覺得暫時不用太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