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又傳來消息,邵陽已經陷落,孫可望也算一代梟雄,竟被汪晟斬首示眾,楚軍大舉過江北上,從幾個方向同時壓向漢陽。
不好!快撤!
楚軍的動作太快,大大出乎譚泰的意料,當他感覺不妙的時候,已經有數萬楚軍過江,他立刻和屯布兒退出漢陽,向河南撤退。
可是這個時候,金聲桓已經攻占孝感,擋住了譚泰的去路,譚泰對孝感發起猛攻,連續激戰數日,金聲桓眼看支撐不住,呂仁青等楚軍精銳部隊趕到,金聲桓轉危為安。譚泰看到此路不通,又轉道黃陂想繞過孝感,呂仁青和金聲桓卻像橡皮膏藥一樣又貼了上來,攔住譚泰一陣凶猛截殺。
這條路還是走不通。
如果拉開架勢和呂仁青、金聲桓交戰,譚泰自覺勝算還是比較大的,但是楚軍的後續部隊不斷過江,每耽擱一天,都有更多的援兵趕來,繼續和呂仁青、金聲桓纏鬥下去,很可能會被死死咬住,最後陷入重圍,所以他和屯布兒及時退出戰鬥,不再去河南了,而是轉道黃州府,沿著長江北岸向安徽方向撤退。
安徽就在前麵。
“河西四將”就在前麵。
吳三桂就在前麵。
隻要過了黃州府,就能脫險。
譚泰這支部隊中,主力是從北京調來的三萬八旗兵,此外還有屯布兒、孔有德和耿仲明的部隊,孔有德前不久死在李定國手裏,他的殘部由耿仲明暫領,以及直隸、安慶和武昌等地的綠營兵,總數仍有七萬餘眾,其中光是滿漢八旗就有四萬人左右。
如果不是接連兩次敗在李定國手下,其他戰鬥又零敲碎打的損失了一些部隊,譚泰手裏的兵力會達到十萬人的規模,每念及此,譚泰都對孔有德那個死鬼充滿怨念,都是他過於輕視李定國,一再挑唆與其開戰,以至於清軍損兵折將,否則的話,譚泰手裏多出來兩三萬的機動兵力,無論是走是戰,都會更加主動。
孔有德已經死了,再埋怨他也沒有用,好在譚泰主力尚在,仍然稱得上兵力雄厚,要知道四萬八旗已經不少了,不是有那麼句話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四萬八旗就是四支無敵的強軍,如果放在幾年前,足夠橫掃天下了。
如今時過境遷,八旗橫掃天下的年代已經成為過去,但是譚泰、屯布兒和耿仲明等人仍對成功突圍充滿信心,楚軍的確越來越強大,四萬八旗非但不敢言勝,還要盡快撤退,盡快逃跑,但是隻要回到安徽,進入廣袤的華北平原,就可以回到清軍的主場,讓楚軍嚐嚐八旗子弟騎射無雙的厲害。
北人騎馬,南人乘船,這句話說的太有道理了。
譚泰和屯布兒曾經多次談論,為什麼天下無敵的八旗兵一遇到楚軍就屢戰屢敗,以至於局勢惡化到這種程度,想想入關前後的清軍是多麼威風,短短幾年時間,竟然就淪落到望風而逃的地步,真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譚泰和屯布兒最後得出結論,八旗兵不適合在南方的水網山區作戰,必須在北方的大平原上才能發揮騎兵的機動優勢,如果繼續在南方和楚軍死磕,早晚還得把這四萬八旗兵賠個精光,所以他們兩個才向多爾袞提出建議,盡快放棄漢陽,放棄湖北,把這四萬八旗兵全部撤回北方。
滿人全族才有多少人口?對清廷來說,這四萬八旗兵已經是最後的依仗,除了這些年戰死傷殘和被俘的,八旗的青壯子弟幾乎都在譚泰和屯布兒軍中,萬萬不能有失,隻要把他們撤到黃河以北,哪怕楚軍大舉北伐,清廷也有自保的本錢。
因為楚軍的拚死攔截,譚泰退往河南的計劃受挫,轉而向安徽撤退,這樣雖然路遠一些,但是更加安全,可以得到“河西四將”和吳三桂的接應,楚軍如果尾隨追入安徽,必將遭到清軍主力的迎頭痛擊。
確信自己的戰略選擇沒有問題,譚泰率部離開黃陂,向東進入黃州府。
長江在武昌拐了一個彎,從東北流向拐向東南流向,武昌因此三麵臨江,一麵臨湖(梁子湖,斧頭湖等等一大片湖區,不是洞庭湖),地形非常險要,長江北岸的黃州府同樣河流湖泊眾多,都是長江的支流,隻是沒有漢水那樣的大江罷了。
譚泰進入黃州府不久,在倒水河遭到李過的截殺,一番激戰之後,清軍輕易衝破李過的防線,渡過倒水河。
緊接著,在雞籠鎮又遭到滕雙林的截殺,譚泰再接再厲,衝破滕雙林的防線,清軍傷亡略有增加。
走出去沒多遠,又在巴河遇到了張家玉,譚泰抖擻精神,強行衝破張家玉的攔阻,成功突圍,隻是渡河過程中被張家玉打了一個半渡而擊,清軍傷亡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