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遙遙華胄義門陳(3 / 3)

陳鎮南指著“六相讚義門”的圖畫說道:“這是我朝六位宰的讚詩。”

說罷陳鎮南又昂首念道:“禦筆親題燦錦霞,滿封官職遍天涯。名垂千古應不朽,慶衍千秋宰相家。這是仁宗時的宰相文彥博來族裏察訪時留下的。”

“疊奏華門聚德星,朱霞飛錦繞江城。太和鼓暢淳風美,大順勳蒸景物新。千石賜回天上粟,五車書篇匣中經。隻知雍睦當年盛,哪知如今義更深。這是太宗、真宗二朝的宰相呂蒙正所題頌。”

“孝義冠鄉閭,門多長者車。收貯千頃粟,家藏一樓書。待客開新酒,留僧煮嫩蔬。三公老且病,無暇訪山居。這是太宗朝宰相李防來義門山莊時賦寫。”

“群芳肄業文方盛,孝友傳家族更豪。旌表異恩門第貴,史書新傳姓名高。謀孫有德榮非數,待士無蔬眾豈勞?我想東佳終未到,隻因勝概屬仙曹。這是仁宗時副宰相宋祁遊覽東佳書院時題寫。”

“江州遺裔,敦睦世宗,藹乎其氣之清,肅乎其貌之恭,服聖賢之遺訓,慕隱逸之高風,孝稱全族,惠及窮困,賑饑千鍾餘粟,旌義七品榮封。意若斯人,宜其合終。這是高宗朝宰相宗澤為抗金義士‘忠壯王’陳士尹後裔宣儀郎陳紀綱遺像所作的賦詞。”

“西齋輝赫亙山隅,佳致清風世莫如。鄉黨名流依絳帳,煙羅幽景似仙居。趨庭子弟多攀桂,彈俠賓朋遍食魚。翰簡傳經亞鄒魯,粉牌留詠盡賢儒。杯盤互進先生饌,門巷偏多長者車。墳籍豈惟精四部,弦歌常見習三佘。玳簪珠履延髦士,縹帙牙簽列賜書。碧沼暮涼浮菡萏,紗窗秋淨漏蟾蜍。閑庭瀟灑移泉水,華表崢嶸冠裏閭。我恨羈身在台閣,不陪諸彥曳長裙。這是仁宗朝宰相晏殊回故鄉江西遊覽東佳書院時所作。”??

陳鎮南說完後,眾人一邊讚歎一邊隨陳鎮南移步到前方主殿,殿首還有一個匾額,上書“真良家”三個字,殿首廊柱下還掛著一副對聯。

上聯寫道:“三千餘口文章第。”

下聯寫道:“五百年來孝義家。”

陳鎮南指著匾額說道:“這是我朝太宗的親筆旌表,廊上對聯也是太宗禦賜。”

這時眾人又向殿內看去,從前到後共有五層牌位,層層疊疊,十分壯觀,後麵還有兩塊玉碑,碑上都刻滿了名字。

牌位前有一個大鼎香爐,上麵也刻著一首禦賜詩,眾人仔細看去,但見上麵寫道:“忠孝世家”

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耀門閭。

祖宗遺下林泉汁,子孫相承孝義廬。

原上鶺鴿常救難,庭前棠棣每添輝。

疑川郡派傳千古,芳振江南紹有虞。

????????????????????????????????????????????淳化三年太宗禦筆旌賜。

陳鎮南跪地三拜,眾人在後也都揖首施禮,盡完禮數後陳鎮南說道:“這第一排是五位大族長的牌位,天聖四年,我朝仁宗詔封陳旺、陳機、陳感、陳藍、陳青分別為晉國公、燕國公、許國公、吳國公、齊國公。第二排是曆代十位族長的牌位,分家之前共曆十五代。第三排是曆代各房大當家的牌位,第四排是曆代各莊莊主的牌位,再後麵是族中長老和受封子弟的牌位,兩塊玉碑一塊兒刻著曆代家譜,一塊兒刻著族中女眷之名。”

彤弓認真看著眼前的牌位,既沒有看見大父陳望北的牌位,也沒有父親陳默的牌位,想來自己這一脈背棄族姓,連進家族宗祠的資格都沒有。

彤弓此刻的心情難以言表,那種族人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涯的孤獨感才是真正的孤獨。

天地浮萍,無根無脈,若要不知,還可自得其樂,若是尋得了根脈,卻被拋在族門之外,便感受不到自然之樂,而是要深受這流浪之苦了。

也許這就是北逐師傅從來沒有告訴自己身世的原因吧,想來知道還是不如不知的好。

彤弓正在思索間,陳鎮南卻對著彤弓說:“去拜拜你的大父吧。”

待彤弓反應過來,陳鎮南已經走向殿內後麵的小屋,彤弓快步跟了上去。

進到小屋之後,彤弓看見還有很多牌位,陳望北的牌位赫然在目,陳鎮南將陳靖東的牌位放了上去,並在陳望北和陳靖東中間給自己留了一個位置。

彤弓仔細看去,在第三排找到了父親陳默的牌位,彤弓跪在地上,他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也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族人都說是他克死了父母,此刻跪在父母的靈位前,彤弓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能說什麼,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嗎?可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彤弓跪在地上良久,久久不起,也久久不語,也許就這樣默默的跪一會兒,在從未見過麵卻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麵前跪一會兒,也算平了一樁心願。

彤弓多麼希望自己能和父母聊一會兒,可他實在不知該聊什麼,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是一個孤獨的人,也是一個可憐的人。

??陳鎮南似乎看出了彤弓的心思,並沒有打擾他,過了許久才說道:“這是陳氏分家以後,我們這一支脈的人。”

“當年陳氏因何分家?”彤弓起身後隨口問道,因為他也沒有什麼別的問題可問了,隨便問一個問題,也是化解一下這沉默許久的氣氛。

陳鎮南苦笑一下道:“嘉祐七年,陳氏已曆十五代三千九百餘口,成為古今以來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大家族而名動朝野。

這引起了當時開封府尹包拯的猜忌,包拯認為我族過於龐大,國法難以施行,遂上疏仁宗力諫對我族進行分析居住。仁宗最後采納了包拯的意見,以我陳氏一族孝義太盛,要散至各地作為忠孝典範,教化民風為由,下詔勸我族分家,並於嘉祐七年七月派人監護分析我陳氏義門。

當時全族數千老少聽到聖旨後無一不悲傷慟哭,無奈皇命難違,我族最後一任族長陳泰把全族吃飯用的大鍋懸在祠堂最高的房梁上,摔成多少片就分多少家,最後摔成碎片二百九十一塊,也就是二百九十一個離散的家庭,每個家庭拾得一塊,作為後世子孫的念想及精神的傳承。

同時包拯按照天子禦賜的編號,把我族在鄭州、潭州、黃州、漢陽、安慶、棣州、鬆州、瀘州、光州、洪州、舒州等地的產業,分為二百九十一份,朝廷專門派軍隊和大車送族人到全國七十二個州郡,這次家足足分了九個月。

仁宗在我族分完家後專門賦詩道:‘江州久著義門莊,珠輝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誰與並,莊上分莊歲月長。謾誇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子孫各知道義範,永於舜德有重光。’分家後,我陳氏族人按照太宗禦賜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的精神,繼續秉持和傳承著忠義的精神。”

彤弓聽後搖頭歎息,跟著陳鎮南走出小屋,來到大殿,眾人還在仔細觀看,這時陳鎮南說道:“我陳氏一門的所有古跡已被金兀術派兵焚毀,你們看到的這些都是後人重建的。”

眾人聽後無不扼腕歎息,這時文儀說道:“這些重建的遺跡同樣具有傳承的價值,大族長一定要守護好啊!”

“這個自是當然,天下陳氏都當與此共存亡!”陳鎮南信誓旦旦的說道。

可當時的人誰能想到,二十年後,當蒙古的鐵騎踏過,還能有多少片瓦留存?

更無法想到的是,一百多年後,朱元璋為報複陳友諒,派兵洗劫義門陳氏,並將陳姓定為“疍民”、“丐戶”、“不與齊民齒”,致使陳氏後裔紛紛舉家外逃,流亡海外。

在這種族敗家破、流離失所的危難中,義門陳氏的古譜遺跡毀失殆盡,最終“化為烏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