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遙遙華胄義門陳(2 / 3)

二十三、每年織造帛絹,仰庫司分派諸莊絲綿歸與婦女織造。新婦自年四十八以下各織二匹,帛綢一匹,女孩一匹。婆嫂四十八以上者免。

二十四、丈夫衣妝,二月中給春衣,每人各給付絲一十兩,夏各給葛衫一領。秋給寒衣,自年四十以上及尊長各給絹一疋、綿五兩,四十以下各給絲一十兩、綿五兩。冬各給頭巾一頂,並出庫司分派者。

二十五、每年給麻鞋,冬至、歲節、清明三時各給一雙。

二十六、婦人脂粉、針花等事每冬至、歲節、清明仰庫司專人收買給付。

二十七、婦人染帛,每年各與染一段,任意染色,錢出庫司分派諸莊應付,專擇一人勾當。

二十八、草席每年冬庫司分派諸莊,每房各給一副。

二十九、立刑杖廳一所,凡弟侄有過,必加刑責,等差列後。

三十、諸誤過失,酗飲而不幹人者雖書雲“有過無大”倘既不加責,無以懲勸,此等各笞五下。

三十一、持酒幹人,及無禮妄觸犯人者,各決杖十下。

三十二、不遵家法,不從長計議家長令妄作是非,逐諸賭博鬥爭傷損者,各決杖一十五下,剝落衣妝歸役一年,改則複之。

三十三、妄使壯司錢穀入於市肆,淫於酒色,行止耽濫竽充數勾當敗缺者,各決杖二十,剝落衣妝歸役一年,改則複之。”

陳鎮南念完後又說道:“我陳氏一族聚居十數代,幾百年裏盛而不亂,就是因為有自己的家法、家規、家訓,核心是一個“公”字,所有製度的基礎都要確保實現公平,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公!’陳家人口眾多,但卻‘室無私財,廚無別饌’,各房當家和族長也沒有例外。淳化三年,太宗下詔將陳氏家法收藏於國史館,每個大臣人手一冊,同時賜禦書三十三卷在族內敕建禦書樓,陳氏的義門文化從那時開始興盛。”

這時陳鎮南又指著八字照壁的左邊浮壁說道:“這是一副碎鴿入酒圖,說的是第八任族長陳兢入朝覲見太宗,太宗賞賜一隻禦鴿,族長帶回後將鴿子搗碎入酒,讓全家三千餘口共賞其味。當時皇帝的使者見後回奏太宗道:‘陳氏一門鹹知天恩加厚矣!’太宗聽後十分欣慰的說道:‘誠哉!義門也!’這個圖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陳鎮南說完,眾人無不點頭稱讚,這時陳鎮南向前兩步,指著右邊的浮壁說道:“這是一副百犬同槽圖,當時我族養犬上百隻,在義門家風的暈染下也都有了靈性,百犬均在一巨槽共食,一犬不至,則群犬不食,天下皆稱為奇。當時太宗聽後不信,特地來到族中視察,並命人將100個肉包子撒在喂犬的石槽裏,群犬呼而相聚,各銜一個包子於口中,但見一條白犬,獨步槽前,卻叼兩隻包子於口中,皇上非常驚異,遂派人尾隨其後,至一柴扉旁,見有一隻瘸腿的老黃犬趴在地上,白犬將包子放下一個給老黃犬後,眾犬才開始吃。太宗親眼目睹後感慨說:‘異類尚能調教如此,何況人乎!’遂親筆禦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一詩於陳氏百犬牢上,此圖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眾人聽後無不稱奇。

陳鎮南說完帶著眾人轉過照壁牆,但見一道內門,門首上寫著“天下第一家”五個大字。

門首兩邊又有一副對聯。

上聯寫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

下聯寫道:“合晏五百年天下無雙。”

這時陳鎮南又介紹道:“這‘天下第一家’的匾額是我朝太宗遣內侍裴愈題寫,對聯是太宗欽賜!”

陳鎮南說完隨即進入內門,但見一個內中庭院,前方和兩側各有一排飛簷樓閣,院中偏右處有一口古井,古井旁臥著一個長達丈餘的巨大石龜,正在翹首以盼八方。

這時陳鎮南走上前去說道:“此井名曰鳳凰井,當年始祖陳旺公遷居到此,開掘水井一丈有餘不見出水,再向下挖掘時看見一隻金黃色的大龜臥於水中,金龜見到旺公後慢慢爬出,一股清泉也緊隨其後噴湧而出,旺公將金龜放生,我陳氏族人飲此水而人丁興旺,子孫繁昌。至嘉祐七年皇帝敕諭析莊時,族老齊聚議事廳接收聖旨,族人聽完聖旨後無不嚎啕大哭,哀聲震天動地,這時一隻巨大的金龜用兩隻蒲扇大的腳,徐徐推開議事廳大門,伸頭凝望,淚眼汪汪,皇使驚懼,揮之不去。族長陳泰立即揖手而拜,悲傷的說道:‘神龜請回,今奉旨析莊,聖命難違。義門子孫,不論千裏萬裏,都不會忘掉根本,一定歲歲回歸,祭祀先人。’金龜聽罷,點頭流淚而去,從此金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不吃不喝,昂首四顧,守望在這口古井旁,不知何時變成了一尊昂首眺望遠方的大龜石,族人稱之為‘千年龜’,這是我陳氏一族的守護神,族人從此不食龜肉。”

陳鎮南說完,彤弓忽然想起自己在牯牛嶺吃碎椒王八頭的情景,一時有些不自在,但除了自己,沒有人看得出來,隻有文天祥偷偷看了彤弓一眼,似有所知。

這時陳鎮南又說道:“這庭院前方的正殿是供奉曆代族人的神邸,東側是族人的私塾和書樓,西側是族人的議事廳,每逢大事族老們都要在此當著曆代族人的牌位議事,以確保此心公正,先祖可鑒!”

眾人隨著陳鎮南走進了議事廳,廳內四周牆麵都掛滿了各類書畫,彤弓仔細看時不由吃了一驚,這裏不但有9位皇帝27次旌表的禦書,還有蘇軾、歐陽修、陸遊、嶽飛、辛棄疾等多位大家的親筆題詞。

陳鎮南指著其中的一副圖說道:“這是‘義居圖’,當年太宗因族人‘積世義門,全家孝友’,特地給予族人蠲免雜役的優待。待陳旭公任第十二任族長時,主動要求貸粟減半,由於當時收成不好,糧米貴重可抵金銀,遂有人勸陳旭公貸粟‘全受而糶之,可邀善價!’但陳旭公卻說:‘朝廷以旭家群從千口,軫其乏食,貸以公粟,豈可見利忘義,為罔上之事乎?’太宗聽說後親書“義居人”匾額賜給族長陳旭,這幅圖講的就是這個故事,關於族人崇尚孝義、和睦有序的典故還有很多。”

文天祥逐一看過後,深有感慨的道:“此等世家,今日有幸來此,吾輩也當留墨以記之!”

文儀聞言立即打斷文天祥道:“不得胡言!爾等豎子怎可與前輩大家並論?”

眾人循聲看去,陳鎮南沒有說話,而是走出議事廳,顯然是認為文天祥不配在此留言,可誰能知道,此子日後成名,才華不但可以與眾位大家並行,忠義之名更足可為千古第一人!

眾人隨陳鎮南走出議事廳,來到東側書樓,樓上有“東佳書院”四個大字。

陳鎮南指著書樓說道:“南唐時,族人便開始築建書樓,廣延四方學者授習,四方鄉鄰也因而受到德化,德安者,以德安民,獄訟都為之衰息。南唐先主李昪在旌表我族的同時,還以‘蠲其沿征科役’作為獎賞。’我朝仁宗對族人進行旌表時,還特授第十三任族長陳蘊公為‘本州助教’,這東佳書院曾經是天下名流敬仰的聖殿,有‘東佳屏壁東佳泉,東佳書院育英賢”之說,後毀於金兵南犯,移到這裏隻是一種紀念。我陳氏家法規定族人子弟七歲至十五歲都要入學知禮,出類拔萃者才能選送到東佳書院繼續學習,進而考取功名,全族曆代為官四百多人,曆受封贈四十二人,官至宰相二人,累中進士一百二十餘人,全族數千人能在一起知書達理、和睦相處,全賴對子孫後代的全麵教育。”

眾人隨後走進書院,裏麵也掛滿了曆代文人的題詞,其中最大的一副是“六相讚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