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帝國第九十九章南巡(大結局)(2 / 3)

鐵路的大發展,也帶動了工業的大發展,許多農民脫離了土地,加入到工業當中,而不斷新增加的土地,勞動力不足,又使得農村開始使用越來越多的機械設備,大唐工業的發展已進入了良性循環,朝庭的財政收入更是節節增長,新唐六年朝庭賦稅的總收入就比新唐四年翻了一番,達到了二億五千萬銀幣,預計到新唐七年會突破三億銀幣大關。

新唐七年的五月初,長安的居民得到一個消息,皇帝要南巡了,對於南巡,李鴻基早就有了想法,天子擁有四海,卻隻能困在京師,甚至皇宮,不能看自己打下來的江山,看自己治下的百姓,這當然是一個遺憾,這就是為什麼曆代帝皇都喜歡出行的原因。

隻是在以前,由於通信和道路的原因,皇帝出巡一次,耗資巨大,而且在外麵不容易撐控京師情況,容易發生叛亂,可即使是這樣,還是有許多帝皇忍不住冒險出巡,因為出巡死在路上或者為此丟了皇位的皇帝不在少數。

收回台灣時,李鴻基就想親自到台灣去看一次,可惜卻被大臣攔阻,如今有了鐵路,有了電報,攔阻皇帝出巡的借口已沒有了理由,皇帝在朝堂上一提出來,大臣們隻是稍為勸阻了一下就同意。

皇帝出巡,非常小可,在京師要留下可靠的大臣,京師的護衛也要調動,這些都不是問題,皇帝這些年來已經將權力分散下放,皇帝不在時,三省八部的官員照樣可以會同處理,何況與皇帝的聯係並沒有中斷,有緊急情況可以隨時聯係。

最重要的是皇帝的行程安排,必須確保皇帝在路上的安全,這次皇帝沿鐵路的方向出巡,期間會在沿途一些大的城市留下來數天,整個鐵路的運行都要按照皇帝出巡的時間規化,因不知皇帝會在一個城市停留幾天,所以鐵路的運行還要作出隨時調整。

經過半個月的準備,皇帝終於起程,皇帝最信任的文武大員周鳳梧和馬維興留守長安,其餘宋獻策、顧君恩、洪承疇、許鼎臣、李守信、賀景、趙良極……通通跟在皇帝身邊。

而護衛方麵,有近衛中郎將李過,特種部隊將軍鍾華,皇家侍衛統領李娃,副統領廖太衝……加上總共五千人的近衛軍將士,將分乘火車出發。

而後宮方麵,皇後高桂英身為後宮之首,在皇帝不在京師其間必須留守,至於其他的嬪妃,聽到皇帝要到江南出巡,一個個都吵著要同行,李鴻基頭大如鬥,但不可能當真帶著所有人同行,這樣對於皇後太不公平,李鴻基還是隻選了田玉珠、柳如是、顧媚、三人同行,其她嬪妃都留在長安。

選田玉珠是因為李傑是嫡長子,皇帝要帶在身邊,而柳如是和顧媚都來自江南,皇帝帶她們同行,是讓她們衣錦還鄉之意。

而皇子方麵,李鴻基隻帶了她們三人的兒女,田玉珠之子李傑、柳如是的女兒李清、顧媚所生的兒子李灃。

天子出巡,這聲勢和排場都是越大越好,從皇宮到西安火車站,有五六裏的路程,得到消息的民眾一大早就將這條道路圍得滿滿的,要一睹天子的風采。

道路兩旁,已出動了一萬名近衛軍維持秩序,將熱情的民眾擋在大路的旁邊。

新唐七年五月十五,上午十時十分,吉時,宜出行。

皇宮大門緩緩打開,一隊紅衣亮甲的近衛軍首先走出了皇宮,近衛軍身後是數百名皇宮侍衛,一個個佩著大刀,腰間別著短槍,昂首挺胸的走了出來,接著是一台一十二人抬著的大輿,李鴻基身穿著明黃色的龍袍,上麵用金絲繡著騰雲駕霧的五爪金龍,頭上戴著金光燦燦的皇冠端坐在上麵,皇帝的神色說不出的威嚴。

出了皇宮,大輿停下,李鴻基跨上了停在宮門外的一輛八匹禦馬拉的馬車上,馬車通體現出金燦燦的黃色,上麵鑲了各種珍玉珠寶,馬車上插著黃色傘蓋、斧銷、木瓜等物,閃閃生輝。

馬車的前麵,是八匹毫無雜色的白馬,田玉珠的鳳輿緊跟在皇帝後麵出了宮門,她拉著八歲的皇長子李傑也坐到了李鴻基的禦用馬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