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鞅大飲一爵,竟是一泄胸中塊壘,“方今天下,戰國爭雄,諸侯圖存,是為大勢。爭雄者急功近利,唯重兵爭,卻不思根本之爭。是故爭而難雄,雄而難霸,霸而難王,終未有大成之國也!三十餘中小諸侯,或以守成圖存,或以依附圖存,或以斡旋圖存,若鄭莊公以小國求變圖存而成小霸者,竟無一國。以此觀之,中小諸侯難逃厄運,爭雄之戰國難有所成。先生以為如何?”
一篇慷慨,竟引來廳中聚酒者引頸相望。紛爭之世,時世潮流的變化與每個人的歸宿息息相關,人們自然是倍加關心,但有議論便想聽個究竟。此刻見這個布衣士子出語大是不同凡響,士子商賈吏員人等便紛紛聚攏而來,自然圍成了一個大圈。洞香春侍女對此等情景習以為常,竟是從容的將每個客人的酒案就勢轉移,片刻間便形成了一個眾人聚酒論戰的氛圍。
轉移之間便有人鼓掌讚歎,“好!口辭簡約,義理皆通,確為高論!”
“且慢!先生說爭雄之戰國難有所成,豈非一言罵倒天下?我看楚國就能大成!”
衛鞅見有人發難,雄心陡起,拍案笑道:“這位先生也未免太得一廂情願了。楚國雖地廣人眾,但變法卻是淺嚐輒止,依然被世族封地分割得零零碎碎,法令不能一統,國力不能凝聚。時至今日,連一個奄奄一息的越國都奈何不得,談何大成?談何爭雄?”
眾人一片轟笑,顯然是應和衛鞅,嘲笑那個擁楚士子。此時那個紅衣人卻向眾人抱拳拱手高聲道:“諸位且慢,容我問完先生。”轉回身便道:“六國分秦,事在緊急,何以時近一月,兩邊皆無聲息?”這是剛剛傳開的消息,又是實實在在的眼前大事,自然是人人關心,人人都要聽聽這言必出新的年輕士子的說法,場中便驟然安靜下來。
衛鞅稍有沉吟,微笑道:“以在下推之,目下雖無巨浪掀起,水下卻必有大動。然兩邊皆非陽謀,此處卻不便道來。”
紅衣士人傲慢的笑容一掃而去,“先生以為,六國分秦,魏國當持何策?”
衛鞅猛然舉爵,卻沒有了酒。侍女飄然飛來,輕靈斟酒。衛鞅舉爵飲盡,正色道:“大事不賴眾謀,大功不賴聯軍。六國滅秦,不若魏國獨當。合力雖則勢大,然則裂縫亦大。若魏國獨對秦國,強力敦促其回遷西部雍城,否則,便逼迫秦國割讓東部十城以保櫟陽。若秦都西遷,東部必弱,魏國河西大軍便可一鼓破之!秦國若割讓十城,則秦國沃土盡失,陷入西陲一隅,當有國破之危也。”
白發老人未動聲色,身體卻是輕輕一抖。紅衣人揶揄笑道:“如此輕鬆,要大軍何用?”衛鞅冷冷一笑,“先生若不知上兵伐謀為何物,也就罷了。”竟是一副不屑與之再講的神色。
紅衣人卻非但沒有不悅,反倒是爽朗大笑,“中庶子衛鞅果然不凡!佩服。”
有人高聲問道:“這位是中庶子衛鞅,卻不知紅衣先生何許人也?”
“士人論政,時下風尚,何須留名?告辭。”紅衣人起身一拱,大袖揮灑而去。
衛鞅默然,又舉爵一飲而盡,低頭默默思忖著什麼。圍觀眾人見驕傲的紅衣人已去,年輕人似乎已經無心論戰,便也紛紛散歸原處,大廳中一時又靜了下來。白發老人悠然道:“公子堅剛嚴毅,鋒銳無匹,劃策之精到實是罕見。然算劃深刻者,阻力必大,望公子以天算為本,徐徐圖之。”
衛鞅猛然抬頭,爽朗大笑,“前輩,我更相信人為。”
不想紅衣人報出衛鞅名字後,廳中已經議論紛紛。為衛鞅上酒的侍女輕步如飛,向後廳飄去。片刻之後,一個清秀異常的布衣士人來到大廳。此時白發老人正和衛鞅殷殷道別,布衣士人便站在廳口屏風一側專注的端詳衛鞅。
衛鞅送走老人,回身來到自己案前,將一個金餅放到銅盤中便要出廳。卻不想侍女捧著金餅輕柔笑道:“洞香春主人立規,客人但有高論,分文不取。敬請先生收回。”
衛鞅一怔,卻是爽朗一笑,也不推辭便將金餅收起。侍女低聲笑問:“不知先生明日還來否?”衛鞅酒意猶在,揶揄笑道:“也是分文不取麼?”侍女點頭笑答:“也許永遠都是。”
衛鞅對這慷慨的回答似感意外,不禁又一陣大笑,徑自出廳下樓去了。走到庭院樹蔭處,卻聽身後有人道:“先生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