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並不是沒有生機的星石,它生機勃勃,還能自愈。”
無人問津的臭氧層,正在慢慢自我修複。
人類之所以可以在地球上生活的如此的安穩,是因為地球為人類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和外在太陽所提供的光熱。但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種條件,是地球上生命延續的一種重要的原因,這就是包裹在地球外圍的臭氧層。
臭氧和氧氣是同素異形體,在常溫條件下,會轉化為氧氣。在太陽輻射下,外界遊離的氧原子會找上一個氧分子,然後“結婚生子”,最終形成了臭氧。
同時,臭氧層能過濾來自外太空的紫外線,避免直接照到人體。因為太陽的輻射實在是太過強烈了,所以就算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非常的遙遠,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地球外部沒有臭氧層的保護,讓太陽的光照直接照射到人體,會使人類的肌膚產生癌變,甚至是讓人類現在的模樣發生變異。
所以,臭氧層對於地球的生物是起到了一種保護作用的,就是當之無愧的保護傘。不過,任何保護地球保護人類的東西,都會受到人類的破壞,臭氧層也是不例外的。
2020年疫情消息占據了大家的注意力,是全世界媒體及人民最關心的話題,成為時下的主流新聞。然而,在生死攸關的疫情之外,還發生了一些重大新聞事件。
除去各種各樣的大型自然災害及人為暴動,最讓人關注的消息莫過於“北極上空出現的最大臭氧層空洞關閉”,這個在以往肯定出現在各大新聞榜首的事件。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臭氧層空洞便在南極時常形成,而在北極,臭氧層空洞卻是極其罕見的。
本年3月,北極上空首次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大的臭氧層空洞,麵積達650萬平方公裏。如果這個洞隨著氣流向南移動,將對人類構成直接威脅。
然而,4月29日,根據哥白尼大氣監測局宣布,北極上空這個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臭氧層空洞已經關閉了。
3月下旬,異常的風況連續幾周將北極上空的冷空氣困住,臭氧層的空洞在北極上空正式打開。
這些被稱為極渦的風形成了一個圓形的冷空氣籠,導致該地區形成了高空雲。根據歐洲航天局(ESA)的一份聲明,雲層與氯和溴等人造汙染物混合,侵蝕周圍的臭氧氣體,直到一個大約是格陵蘭島三倍大的大洞在大氣中打開。相較於此,2011年也就是北極上一次出現的臭氧層空洞要小太多。
臭氧層被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人造化工製品對大氣的汙染,如冰箱裏的氟利昂等氣體。氟利昂氣體比空氣輕,一經釋放,就會慢慢上升到地球大氣圈的臭氧層頂部。在那裏,紫外線會把氟利昂氣體中的氯原子分解出來,氯原子則會把臭氧中的一個氧分子奪去。使臭氧變成氧氣,臭氧被破壞而喪失了吸收紫外線的能力。農業無控製地使用化肥會產生大量氧化氮,各種燃料的燃燒也會產生大量氧化氮,這些物質都會破壞臭氧層,對地球上的生物生存產生潛在的威脅,危及生態環境及人類的生存。
在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生效後,全國197個國家和地區同意逐步淘汰氯氟烴等化學物質,來保護臭氧層不進一步受到破壞。雖然大氣中的氯氟烴等化學物質已經顯著下降,但要完全分解還需要幾十年。
南極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陸,且降雨量小,風力最大,氣溫極低導致南極大陸上空的氣壓會明顯低於周圍區域(南極的冬季更為明顯),壓力差再加上地球自轉的影響,使得南極大陸被強大的氣旋所籠罩。南極冬季強大的氣旋產生是臭氧層空洞打開的重要前篇。
相比之下,北極氣旋強度遠小於南極氣旋,最終聚積在北極大氣區域內的汙染物更加容易釋放到周邊大氣中。
另一方麵,北極的氣溫也比南極要高。極地平流層雲一般在-80 ℃左右才可以形成。而北極的溫度一般難以達到- 80 ℃這樣的極端條件。因此極地平流層雲的生成概率也要遠遠小於南極區域。依托於極地平流層雲中晶體的各類催化反應也就難以進行。導致臭氧層中的臭氧無法被分解。
北極相較南極更為溫和的氣象條件,是臭氧層空洞自我修複的很大一個原因,雖然北極的臭氧層空洞已經“愈合”,但南極由於各種未知原因,臭氧層空洞修複緩慢,依舊值得人們重視起來。
你的每一次使用氟利昂,都讓我們人類多了一份暴露在紫外線下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