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華七年(公元431年)十月八日,齊王抵達鄴城,此時此刻,他掌控的地區再次擴大,大致從彭城(今徐州)以北一直到邊境線,全部都是他的控製範圍。
這個範圍裏麵有多少軍隊呢?四十萬起。
這個數字並不是在開玩笑,也不是虛假誇大,而是實打實的。
吳承宗本身就給予了吳承名七萬精銳,再加上河北,山東,淮北地區的宿衛軍(負責全國各地城池防禦的常備軍)有六萬餘人,加起來就十五萬了。
那麼在長安記錄在案的齊王藩王軍有有多少人?十萬。
實際上的人數早已經擴張到了二十四萬,所以加起來說齊王麾下擁有四十萬大軍毫不誇張。
截止正華七年九月份,業朝記錄在案的軍隊人數有五十八萬餘人。
京軍兩萬八千,北騎軍八萬四千,征伐營十一萬,藩王軍二十萬,宿衛軍十三萬,都護府軍三萬。
刨去齊王的十萬藩王軍還剩下四十八萬人,也就是說,齊王一人頂一國。
擁有如此龐大的軍隊你說他不飄那才是假的。
至於他哪裏得那麼多軍隊,那就有的說了,最主要的軍隊來源有兩個。
第一,當年攻打健康的時候,東南地區的近十萬大軍歸附,讓他一口吃成大胖子。
第二,業初的時候連年開戰,百姓流離失所,流民無數,吳承名吸納這些人進入自己的封地,並且剝奪世家大族的土地,發放給這些人。
如此一來,底層群眾積極性有了,生產力恢複了,國家和齊王的賦稅就提高了,當然了,齊王吃的最多,否則怎麼可能養幾十萬人的隊伍?
齊王哪來的那麼多資金養這些人?除去把山東世家吸幹,還有就是當年攻破健康,劉宋王朝的奇珍異寶他可沒少拿,據不完全統計,健康的財富齊王一個人就拿了三分之二。
那麼多年來為什麼沒有人舉報齊王擁兵自重呢?除了有吳承宗信任之外,這就涉及齊王的機智了。
他除了十萬正規軍之外,還有四五萬軍隊作為私軍,這些人的存在吳承宗和朝廷是知道的,十幾萬似乎也不是很多,所以朝廷就沒有過多關注。
要命的是多出來的那十萬人,平日裏他們是齊王雇傭來開荒種田的傭人,到了晚上,他們就是齊王的隱藏軍隊,白天幹活,掩人耳目,晚上又適當的訓練,保持戰鬥力,就是為了不時之需。
這一切並不能說明吳承名想以武力反叛,主要是他有自己的算盤。
作為一個玩政治的人,他肯定盤算好了自己的退路,比如說就算是自己爭奪皇位失敗,將來侄子上位,自己也可以自保,有幾十萬大軍足夠威懾年輕的侄子。
當然了,至少吳承名沒想過分裂,畢竟他和自己的哥哥以及很多人花了二十幾年才能統一天下,又怎麼願意天下再次分裂呢?
十月二十五日,齊王率領二十萬業軍北伐,來到了幽州(今北京)駐紮,北燕皇帝馮弘固城自守,並且向自己的盟友拓跋黎發去求助信。
可惜啊,這個時候的北魏早已經被吳立炎氣勢洶洶的來勢嚇得撤退北上。
緊接著馮弘又向高句麗王請求支援,高句麗王明白唇寒齒亡的道理,但看著業軍二十幾萬人的隊伍也是不敢出手。
就這樣,失去了外援北燕局勢岌岌可危。
到了十一月初,北燕所轄營丘、遼東、成周、樂浪、帶方、玄菟等六郡全都向業朝投降,吳承名把北燕的三萬多戶人家遷徙到幽州。
北燕尚書郭淵勸馮弘向業朝投誠歸附,並進獻女兒入朝,請求做業朝的附庸,以保全自己的王位。馮弘說道:“聽聞業齊王生性殘暴,並且業朝滅西秦,宋,皆殺其君也,降附業朝也是自取滅亡,還不如固守城池,等待轉機。”??
隨後吳承名派遣自己的親信藍田率領三萬騎兵,殺入北魏地區,繞到北燕和高句麗的交界處,砍斷馮弘的退路。
十一月二十日,藍田攻克宿軍城,掃蕩了渝水以東的地區,逼近北燕都城龍城。
與此同時,吳承名攻克北燕廣都,白狼城,兵臨城下,包圍龍城。
麵對這樣的情況,馮弘早已經沒了抵抗的心思。
二十八日,北燕皇帝馮弘率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大業齊王進入龍城,宣布北燕滅亡,享國二十四年(407年-431年)。
但這個時候,帝都長安發生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