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寖北伐,表麵上氣勢洶洶,事實上也隻是風光一時罷了。
十幾萬大軍真正能打到淮北地區的就隻有三萬五千人。
並不是宋寖無法調動主力,而是他很清楚,自己的人並不多,不可能擔任剿滅齊王的主力軍。
他自己的任務就是固守淮南,他攻克彭城已經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了。
彭城雖然說是軍事重鎮,但在齊王範圍裏麵可以說是中心地區,沒有什麼精兵強將。
宋寖不想當齊王的眼中釘,所以留守五千人在彭城,自己撤退到了鍾離。
他能做的就隻有這些,接下來就看皇帝和太子的了。
不管怎麼說,宋寖的神助攻的確是幫了皇帝吳承宗。
這時候吳承宗大軍壓境,開始和吳承名爭奪洛陽,但奇怪的是,平城方麵的太子軍隊竟然沒有任何調動,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會發現這一切可以接受。
吳立炎自然不願意看見叔叔打敗自己的父皇,但他還是想讓吳承宗吃點苦頭。
總的來說他希望皇帝和齊王鷸蚌相爭,他在關鍵時刻殺出來,就可以體現出自己強大,力挽狂瀾的形象。
正華八年(432年)九月二日,吳承宗率領五萬精銳部隊,突襲洛陽,吳承名率領重兵抵禦,雙方對峙。
與此同時,馮翎公主吳小寧率領八百騎兵,渡過黃河,進入三郡地區,一時之間,來迎接者不計其數。
這就是甘祖在三郡地區多年積攢下來的人氣。
河東河北二郡士兵全部潰逃,投降,在平陽郡的齊王太子吳立憲陷入危機。
吳立炎抓住機會,夜襲平陽,八日攻克之。
吳小寧得知消息快馬加鞭的前往平陽,隻可惜晚了一步。
九日,太子吳立炎讓藍田親自用弓箭勒死了自己的堂弟吳立憲,吳立憲死時僅25歲(407-432)。
得知吳立憲被殺,吳承名在洛陽內部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於是在九月十五率領大軍撤退,可是二十多萬大軍到最後他隻能帶走八萬餘人。
原因很簡單,民心所向。
史稱:“天下百姓,士兵厭戰久已!”
齊王大軍退回陳留郡,此時此刻,他們的手裏還牢牢掌控洛陽東部大片地區,城市。
想平定齊王並沒有那麼容易。
這時候太子在姑姑吳小寧的苦苦相勸下,同意發兵南下。
十月初,太子吳立炎率領十五萬大軍,悍然南下,大軍從平陽出發,在十一月初攻克了河北的鄴城,徹底把齊王壓縮到了黃河南部。
由於鄴城淪陷,山東地區諸多郡縣人心惶惶,北方,南方,西方的戰事基本上都已經失敗,極大的動搖了中下層官兵世家。
於是濟北濟南兩郡向吳立炎投降,為他們打開了一條南下之路。
就在這時候,北魏拓跋黎對業朝最大的,也是最後一次的進攻,開始了。
九月下旬,拓跋黎敏銳的察覺到了吳立炎就要離開山西地區了,於是向匈奴部落和柔然發起聯盟邀請。
匈奴部落攝於林從還在太原,不敢答應,於是拒絕,而柔然看出了中原的虛弱,希望再來一次五胡亂華,於是悍然出兵,和北魏聯合,公開斷絕與業朝的關係。
柔然出動五萬騎兵支援北魏,而拓跋黎把這場戰爭當成了自己的國運之戰,收刮了北方全部的青壯年。
這些年來北方在拓跋黎的帶領下變得愈發團結和強大,鮮卑族無時無刻不想重新進入中原。
於是這一次拓跋黎總共調集了十四萬大軍,聯合柔然,悍然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