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用於打造各種農具,兵器與盔甲,或是進行就地掩埋封存的方法。身為一個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嶼國家,不知從何時起,唐人之中就產生了這種憂患的意識。但是,唐人的貿易並不是一股腦的采購這些原材料,唐人同樣對歐洲以及北非的一些東西敢興趣,由唐人內部組織的考察團,或是探險隊,頻繁的進入上述地區考察當地的環境,秘密繪製地圖等等事情,都是由他們進行。然而,一番考察之後,結果令唐人們大失所望。
因為親自出行了上述地區以後,他們對那裏的環境大失所望,尤其是對比自己國家的時候,出現的這種逆差感,更令唐人們對歐陸不敢興趣。與本國的民眾進行對比,歐陸的生活太糟了,而有些地方資源同樣相對貧瘠,甚至遠不如他們。他們的吃食以及一些文化,更是顯得很粗鄙,也因此唐人們對往歐陸開拓漸漸失去進取心,變得有些孤立。
與此同時,對待大食人,唐人們無疑顯得更加了解。與歐洲白人相比,大食人無疑顯得更加文明。他們出產的商品等等,同樣也是唐人追求的。尤其是他們的冶煉技術,在某種程度上顯得很優秀,這點唐人曾秘密的進行偷學,傳播國內加以改良。而對於熱帶地區的奢侈品,唐人同樣很需要,每年都會從當地進口大量的奢侈品回國。
尤其是對待香料與蜂蜜,唐人的需求非常大。人口的增多,以及飲食文化開始逐漸的多元化,令唐人們追求越來越多的香料,而他們的土地適宜種植的土地很少,再加上氣候的問題。無法像熱帶地區的水果那樣香甜,種植的香料也總感覺差一些。而大食人的地盤,卻可以通過海外貿易將產地東南亞地區的香料,水果以及其它的奢侈木材,運送過來,繼而銷往歐洲與唐人的土地。而唐人的飲食習慣,以及其它的行為習慣,間接帶動了歐洲。
源自於他們的特殊性,以及君主家族的神聖性,歐陸對待他們顯然是帶著另外一種獨特的心裏因素。就如同當年推崇中國一樣,推崇他們,又好像日後推崇法國一樣。連法王禿發不得已佩戴假發,都足以引發歐洲的一種潮流是一樣的原因。
而唐人安穩下來以後,對外自然是一波文化輸出行動。他們將思想以及一些先進的技術,連帶著宗教輸出國外。不同於其它的外族進入別的土地,遵從當地的習俗與習慣,唐人或者說華夏從來都是讓外族屈從於自己。最終,這些外族進入中原以後,都被漸漸同化了。
而唐人目前,幹起這種事情,顯得遊刃有餘非常的富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