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遊唐要略(1 / 2)

隨後,趙宋君臣與唐使交談數語,設宴款待以後。唐使便退去,沒過幾日,便來請辭歸國。趙宋君臣有禮有節,畢竟這是一個從根本上來說,共同流淌著漢家之血,且分隔萬裏之遠的‘兄弟’在詳細知道了唐人建國的曆史與地理之後,趙宋君臣對待這些盛唐遺民,可不像防賊一樣。根本不擔心,也不去想唐人會放棄數百年的家業,再度返回中原爭霸。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換做是他們也不會放棄祖宗經營了數百年的基業,而不管不顧的拋棄。不過,趙宋君臣卻對唐人之國很感興趣,因此派遣了同樣規模的使團,拜訪唐人之國。

而唐人使者辭別趙宋君臣後,帶著趙宋使團,便一路返回當初的登陸地‘Su州’隨後,乘船出海,踏入歸國之途。在航行了一年後,唐人的船隊再度回到紅海。隨後,聯絡本國的巫師,共同合力跨越了紅海返回地中海。一踏入風平浪靜的地中海,遠離域外波濤滾滾的大洋,唐人使團的思鄉之情一下子便噴湧而出。隨後,又航行了幾天,終於眼前出現了一道連綿起伏的‘綠線’唐人們知曉,那是他們的國家與土地,他們終於回家了。

“呂大人,前方那塊土地,就是我唐人之國。”唐使向站在身邊的呂端解釋著,他是此次代表趙宋的使團。不僅是要考察盛唐遺民之國,同樣也有考較唐人國力的意思。因為趙宋君臣聽多了唐使的誇誇之言,心中總有些不以為然,便存著考校之意,另外也想看看唐人之國是否如唐使所說的那樣,國內良馬成群,幾如天上繁星。

呂端聽後,手搭涼棚,瞭目遠望,看著前方那起伏連綿的綠線,知道他們就快到達唐人的國度了。隨後他默默不語,對唐使的解釋也隻是微微點頭,因為不了解,他不方麵說什麼。一切,還是等眼見為實以後在論證,具體的事情,還是需要見證唐人君主以後在去計較。

見呂端不說話,唐使也不多言,靜靜陪他站立在船首處瞭望遠方的大陸線。

沒過多久,龐大的船隊緩緩接近港口,呂端這時才能夠清楚的看見港口的全貌。別的先不說,單說港口的規模與繁榮,便不輸於他們。碼頭的泊位上停滿了大小不等的船隻,一艘艘的船上不斷的裝卸著貨物。還未接近港口,他便已能夠聽見繁華熱鬧的吵雜聲。這讓呂端暗暗點頭,別的不論,光是這繁華熱鬧的景象,便可知這個靠貿易立國的小國,即便不如他們富裕,在這異域之地恐怕也不可小覷。

隨著龐大的船隊靠近,港口的稅務官們自然認識旗艦上方懸掛的王室旗幟,於是稅務官抓緊叫來港口警務廳,叫人梳理泊位。同時,對於那些進港出港的船隻進行統一規範的整理。總之,不能耽誤王室船隻入港。

在警務廳以及港口稅務廳的安排下,各國的商人以及本國的商人對此是見怪不怪。正想出港的停止了動作,想要進港的也遠遠的避開王室船隊的方向。而隨著龐大的船隊逐漸入港停靠,港口也才漸漸開始恢複正常。

遣宋使再度歸來,不僅在拜訪趙宋的時候帶去了豐富的國禮和各種商品。回國的時候,同樣帶來了滿載貨艙的貨物,包括趙宋朝廷回贈的禮物以及就近在中原采購的商品。而絲綢,一直是東西方貿易的大頭,絕對的暴利商品。

當一船船精美的絲綢被運下來後,各國的商人包括本國的商人們,眼睛都紅了。很顯然,他們認識這件商品,更知曉它是怎樣的價值。毫不誇張,從中國采購絲綢,運送到歐洲,價格翻上百倍絕非難事。誰讓這種商品,就隻有中國能夠製造呢?而中國掌握著絲綢這件吸金利器,一直在東西方的貿易中,賺取了豐厚的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