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在武德七年,發生了楊文幹之亂……
薛仁杲兄弟本以為李言慶所說的事由,指的就是楊文幹之亂。
可是當他兄弟隨李玄霸抵達長安後,卻發現這情況,絕非他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對李言慶,薛仁杲從小就很佩服。
不過以前他佩服的是李言慶的狠辣和勇武,而現在,他則佩服的則是李言慶的算無遺策。
其實,姚懿攻打渭南,隻是一個幌子。
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薛仁杲出來,然後設法領李言慶混入長安。
秦瓊和程咬金的出現,說穿了也隻是一個意外而已。李言慶之所以會帶他二人一起行動,則是希望借由二人之手,來獲取天策府殘餘力量的支持。畢竟,李世民雖然死了,可天策府的力量尚存。李玄霸也不敢輕易大開殺戒,所以在朱雀門之變發生以後,隻殺死了王通等一幹謀臣。秦王妃溫氏一脈,李玄霸並沒有去祭起屠刀。畢竟溫氏一族是大唐開國元勳,是山西豪族……而溫家三兄弟在士林中享有清譽,令李玄霸投鼠忌器。
從這一點上來說,李玄霸比曆史上的李世民要溫柔許多。
至少他沒有去霸占李元吉的老婆,也沒有強令太子妃和李建成劃清幹係……
當然,這也許和李玄霸還沒有獲得正統之名的一個作秀。但不管怎麼說,李玄霸對女色方麵,還算是保持著幾分克製。而不是像李世民那樣,殺了李元吉之後,就急不可耐的把弟媳婦納入自己的後宮之中。不過,李建成也好,李世民也罷,家眷都被李玄霸囚禁了起來……
李玄霸的心情算不上太好。
薛仁杲馳援渭南,不成想在渭水河畔遭遇姚懿的伏擊,五千精兵幾乎損失殆盡,最後隻好帶著一部分殘兵敗將逃回長安。
可是李玄霸沒辦法責怪薛仁杲……
薛仁杲隻是一員戰將,而不是一名智將。
事實上,他麾下四大將中,除了侯君集之外,包括梁師泰在內,都是善於衝鋒陷陣,而不知運籌帷幄的主兒。可惜,侯君集現在駐守馮翊,以保證長安城側翼不受任何襲擾。
而姚懿又是個足智多謀的主兒!
早在大業末年,他就追隨李言慶建立赫赫戰功。
隻因為他是李言慶的人,所以歸唐之後一直備受壓製。當時李世民執掌尚書省,而都畿道大行台屈突通又是李世民的人。李言慶在去了嶺南之後,李世民拉攏未果,於是對姚懿進行了強力打壓。四年過去,姚懿一直呆在熊州總管的位子上,沒有任何變化。
而現在,姚懿終於找到了發泄的機會……
一個姚懿,李玄霸或許還不會畏懼。可是姚懿背後,還有一個李言慶,李玄霸就不免感到憂慮。
朱雀門事變之後,天下振蕩。
並州刺史李藝蠢蠢欲動,幽州總管徐世績,遼東撫慰使杜如晦,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
最讓李玄霸感到窩心的,還是江南西道總管李道玄,公開表明了支持李言慶討伐長安的態度。這樣一來,也使得李言慶再無後顧之憂。而後舒州總管蘇定方,衢州總管謝映登,洪州刺史房玄齡、荊州總管竇軌,似乎都表示了對李言慶的支持,李玄霸如何不慌。
他手中最大的一張牌,就是李淵。
可如果李淵不吐口,李玄霸勢必無法名正言順的平息混亂……
在薛仁杲敗回長安之後,李玄霸旋即下令,命薛仁杲和梁師泰加強對長安城的防衛。
同時李玄霸也急不可待的等著李淵的回應!
在李玄霸看來,李淵最終肯定會支持自己……
但究竟是什麼時候才會吐口呢?莫非真的要等到李言慶兵臨城下,李淵才會點頭嗎?
懷著這焦慮的心情,李玄霸這兩天都沒有休息好。
好不容易躺下來,宮中突然傳來消息:陛下已經清醒,命趙王即刻進宮麵聖。
宇文士及一直待在李玄霸的身邊,接到消息後,就立刻將剛剛睡下的李玄霸從夢中喚醒。
“恭喜千歲,賀喜千歲!”
宇文士及興奮的說道:“陛下主動召見千歲,看起來是已經做出了決斷,千歲可高枕無憂了!”
李玄霸本來有些昏沉沉的腦袋,在這時候也清醒了許多!
是啊,父皇在這個時候召見自己,豈不是說明他已經決定了,要力挺自己嗎?
想到這裏,李玄霸頓時興奮起來。
“來人,備馬,孤立刻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