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點,法海自然是做不到。
第二點,就是心理學的範疇了。
玄奘是心善之人,螞蟻都不舍得踩死。
你讓他輕視你。
你示弱,表現得誠懇,態度端正而又謙卑,進而,他就會開始自己反思自己的這種心思,轉而,心裏就會開始對你懷著一些愧疚,畢竟是自己師叔自己竟然這麼對他,實在是不應該啊,貧僧有罪,然後,就會開始對你好。到時候,討要個小跟班的位置,便也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反正就是苟,就是慫,苟到最後,慫到最後,取經的位置,位列仙班,應有盡有。
就在法海正眼觀鼻,鼻觀心,表現出一副仿佛感受不到其他人的眼神影響的時候,懸空忽然說道:“這樣,這一輪,就由法海師弟你來引佛經,從你這裏開始講解如何?”
法海:“……”
懸空的這一句,徹底打亂他的計劃。
但是,既然懸空提出來了,不說也不行。
想了想,他開口說道:“懸空師兄,各位師侄,對於佛經的理解,法海自認不如,也不在這裏獻醜了。不過,在從金山寺來長安城的這幾個月的途中,貧僧遇到了幾件事情,心中有困惑,想要請教懸空師兄和各位師侄。”
“你且說。”
“第一件,在剛出杭州城,行過一處懸崖的時候,忽然遇到對麵有一輛失控的馬車,馬車上是兩個大哭的孩童,無法控製馬車。而懸崖地形狹窄,貧僧以及旁邊同行的數十個人,是完全無法安全躲避的。”
法海看著殿裏麵的眾人,緩緩講道,“當時,旁邊有一塊石頭,以貧僧的氣力,非常肯定,借助石頭,砸向馬車車輪,能夠使得馬車墜入旁邊的懸崖,從而使得自己,以及同行之人免於災禍。懸空師兄,各位師侄,你們認為,這塊石頭,貧僧砸還是不砸?”
法海說的這個故事並不涉及佛理,大家也都是能夠理解。
所以,他一說完,大殿裏麵的其他人,都開始思考著“砸還是不砸”。
“當然要砸呀!不過不砸,說不定傷亡的人更多?”
一位僧人忽然說道。
“如果砸了,那師叔豈不就是謀殺兩個稚童。”
旁邊有人爭辯。
“可是總比什麼也不做強吧?不救兩個,總比讓得更多的人因此喪生要好。”
“不可!人命之重,豈是能用數量來計算?”
這一思辨,所有人都不禁皺眉。
這完全就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啊?
不砸吧,馬車和行人相撞,說不定所有人都要遭難。
砸吧,那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謀殺馬車上的兩個孩子。
端坐的玄奘也在思考。
他心懷慈悲,有佛子心底,對於這樣的問題,更加在心。
如果自己處在法海的境地,自己會怎麼做?
在他看來,如果是自己,這一石頭砸下去,就是謀殺兩個稚童,自己做不到。如果不砸,那就是見死不救,不救那些同行的人,自己同樣做不到。
自己捫心自問,兩種選擇都不是自己所願。
那到底該如何做?
沒想出來,唐玄奘又去佛經裏麵尋找。
找了半天,就找了一句:“諸比庫,凡比庫將非法說為法者,諸比庫,這些比庫的行為,將導致眾人無益,導致眾人無樂,導致眾人無利,給天與人帶來損害和痛苦……”
然鵝,沒啥卵用,依舊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