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令蒙特機場上的航空聯隊早日形成戰鬥力,蒙特針對目前的情況製定了一係列的訓練計劃。首先是航空地勤人員的訓練,這些人都是從那800名工兵中挑選出來的,其中兩百人是在瓜島登陸作戰之初便隨軍而來的地勤人員老兵,蒙特又再從工兵中篩選了200人補充到地勤人員中去,以老帶新。
然後蒙特又對剛組建的第11航空聯隊進行了整編,從組成一個轟炸機中隊(包括B-25中型轟炸機24架)中隊長是保羅·蒂貝茨上尉;一個戰鬥機中隊(包括P-40B戰鬥機16架)中隊長是約翰·米歇爾上尉;一個魚雷轟炸兩用機中隊(包括B-17重型轟炸機16架,“複仇者”轟炸機12架)中隊長是唐·梅爾文上尉;一個聯隊直屬戰鬥機分隊(包括P-38“閃電”式戰鬥機8架)分隊長瑞卡·龐中尉。
這支倉促間組建的航空聯隊,在日後的戰鬥中發揮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所有從這裏幸存下來,又走向世界各大戰場的飛行員,日後都成了獨當一麵的能手,其中的佼佼者更是長期雄踞美軍二戰飛行員各大排行榜。這是此時立心提升航空聯隊戰鬥力的蒙特始料不及的。更由於瓜島戰場的特殊性和戰役時間的持續性,戰區司令尼米茲上將和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中將都先後發來了“獨立指揮,自主戰鬥,協同海陸部隊作戰,優先保障飛機補給。”的命令指示。直到二戰後軍事曆史學家在探究美軍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支獨立實戰的空軍時,都一致默認蒙特指揮的瓜島方向的航空聯隊是空軍的先驅。(二戰時的美軍還沒有獨立的空軍,都是以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的形式出現。)
相對於航空母艦的大機群作戰模式,蒙特因地製宜,向蒙特機場的航空聯隊著重強調小分隊作戰模式。這主要是蒙特認識到聯隊以後的出戰任務,將會以為陸軍提供協防,為海軍提供空中掩護和火力支持,並有可能在不同方向上同時出現戰鬥任務。小分隊獨立作戰就將會成為主要的出戰模式。針對這一情況,蒙特要求所有的小分隊長都必須具有空中指揮作戰的能力,每一個飛行員及其機組人員都必須能具備單機出獨活的能力。這種小分隊單機支援作戰的模式,在兩個月後,新一代單機雷達在轟炸機上推廣普及後,其優勢便凸現了出來。(話說回來,新一代的雷達之所以可以製造出來,與蒙特創建由哈裏森打理的公司一舉研製出新一代的電子管和新一代的多用途塑料等等新產品材料有密切關係。地球就是這樣的少。)
由於缺少偵察用的“無畏”式轟炸機,蒙特隻得把P-40B戰鬥機中隊分成三個小分隊,輪流升空在瓜島附近海域警戒飛行,擔任偵察任務。
這一個星期來,登陸的美軍不斷修築鞏固陣地,以防日軍的反撲。而為了奪回瓜島,日本的東條英機首相命令海軍將瓜島地麵作戰的指揮權移交給日本駐守拉包爾基地的陸軍第17軍。日本陸軍荒唐地以為美軍在瓜島上的是一支毫無戰鬥力的部隊。日本陸軍第17軍軍長百武晴吉中將認為,在瓜島登陸的美軍不過2000人,而自己隻要派出1000人就足可以對付毫無戰鬥力可言的美軍了。這個狂妄自大的將軍怎麼也沒想到,登陸瓜島的美軍是一支裝備了各式重武器,共擁有1.6萬人的大部隊。
8月18日夜晚,日軍派出了一支先遣隊,搭乘6艘驅逐艦在瓜島東北側大午岬登陸。這是日本大本營的直屬部隊一木支隊,人數近1000人。領隊的是一木大佐,此人是屠殺中國人民的劊子手,中國“七七事變”時,他充任日軍牟田口聯隊第3大隊大隊長,在盧溝橋就是他率領部隊向宛平縣城發起首次進攻。
狂妄的一木大佐在瓜島大午岬登陸後,不等後續兵力登陸到來,就貿然在20日夜率部向蒙特機場東部發起了進攻。
此時蒙特正在機場內的掩體防禦工事裏給飛行員上飛行戰術課,戰鬥的警號聲忽然在黑夜裏響起,槍炮聲此起彼伏,震人心弦。蒙特立即下令解散飛行員,自己奔向機場指揮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