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群戰術是潛艇攻擊戰術中的一種,也叫潛艇合群戰術,它借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潛艇戰失敗的教訓,把以往分散單獨作戰的潛艇組成潛艇攻擊群,待機或活動於某一海域。當群內的某一艘潛艇發現目標時,一方麵立即召喚群內其它的潛艇,另一方麵繼續跟蹤目標,當群內潛艇進入攻擊位置後,聯合從水麵發起攻擊。由於潛艇采取了夜間從水麵發起攻擊的方式,傳統的聲納探測便失去了作用。這種潛艇戰術尤其適於對集結目標的攻擊,如艦隊或商船隊等。德國潛艇部隊總指揮官鄧尼茨為了實現“噸位戰”的海戰策略,把狼群戰術運用到極至,在40年-42年間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艦隊,特別是護航商船隊。德國潛艇一度成為勒緊英國人脖子的套索。
有矛便有盾,戰爭總是推動著人類科技快速發展。反潛艇戰其實就是一種技術裝備的比拚。從42年10月開始,一種新型的測定潛艇位置的儀器——“HF/DF”型高頻無線電測向儀被裝備到盟軍的水麵艦艇上,這種儀器可以通過潛艇在與地麵和潛艇之間進行無線電聯係時所發出的電波,來確定敵方潛艇的位置。而隨著另一種波長為10厘米的反潛雷達在護航艦載轟炸機上的廣泛應用,艦載航空兵在反潛戰中的重要性超過了驅逐艦,成為了真正的主角。盟軍的反潛戰術已經由戰爭初期的被動防禦,改為現在的主動發現並消滅。實現了從防禦性護航改變為進攻性反潛護航的跳躍式變革。
經過短暫和緊張的戰術討論,以弗朗西斯上校為首的作戰參謀們,向蒙特提出了充分發揮航空母艦編隊的艦載機優勢,主動出擊尋找和消滅德國U型潛艇的應變反潛作戰方案。
這個作戰方案正合蒙特的心意,被動挨打並不是自己願意看見的,把主動權操在自己手裏,更符合蒙特的性格,遂接納了作戰參謀們的方案。
“命令‘埃塞克斯’號和‘約克城’號各起飛一個偵察機分隊,對以艦隊為中心,半徑30海裏範圍內的海域進行嚴密偵察監視。”作為艦隊指揮官,蒙特對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曾認真研究過。深刻地認識到要戰勝潛艇狼群,關鍵之處是不能讓對方有集結起來一起發動攻擊的機會,其次是不能讓對方有接近艦隊的機會。這是因為德軍潛艇平時都是單獨分散在設伏海域裏各自搜索,隻有發現目標後才聚集起來,對目標艦隊或商船隊進行連續攻擊。而且德軍潛艇通常都采用600碼近距離水麵魚雷攻擊方法,來提高魚雷攻擊的準確性,這有點類似於魚雷艇的攻擊方法。及早發現,各個擊破是反潛戰的製勝之道。
“傳我命令,全艦隊各戰艦航行速度提升到20節,按原定航線繼續前進。”兩艘主力航空母艦上各起飛了六架偵察機,向以艦隊為中心的海域四麵飛去後,蒙特又果斷下達了提升航速的命令,艦隊航行速度由原來的15節提升到20節。這樣雖然比較消耗燃料,但隻要能及早到達阿爾及爾,蒙特還是認為這是值得的。盡量不和德軍潛艇交手,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把特混艦隊平安地帶到目的地,是最理想的。
在偵察機起飛的同時,特混艦隊的環形隊列也正式完成,前後左右距離核心戰艦5000碼的距離各有5艘驅逐艦擔任遠程警戒編隊,航空母艦編隊處於環形隊列的正中央,兩艘重巡洋艦、7艘輕巡洋艦和13艘驅逐艦環繞在距離航空母艦編隊2000碼的海麵上,共同構成嚴密的防禦圈。
按照蒙特下達的命令,驅逐艦編隊上的雷達和高頻無線電測向儀全部打開,天空中又有裝了反潛雷達的偵察機配合搜索,艦隊附近30海裏的海域都在監控之下,二十架掛了反潛炸彈的魚雷機盤旋在特混艦隊的上空,隨時準備攻擊來犯的德國U型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