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後續的戰略大轟炸能夠順利地進行,‘蒙’特下令先鋒機群不惜代價,都要摧毀法蘭克福及慕尼黑地區的機場設施。4航空大隊共架戰鬥機及轟炸機不負所托,向有著密集防空炮火保護的這兩個地區的機場實施了強行突破轟炸,采取戰鬥機同中型轟炸機密切配合的新式戰法,從超低空實施‘精’確的定點轟炸,把環繞機場的高炮陣地一一摧毀。
摧毀了高炮陣地後,先鋒機群的後續梯隊的飛機毫不留情地對機場的所有設施,進行了覆蓋式的全麵轟炸。機場跑道、指揮塔樓、燃料倉庫、無線電通信設備、機庫、空運堆貨場等等地麵上的一切建築物,一個不漏來了個通炸。戰鬥機的火箭彈及燃燒彈加上轟炸機的重磅炸彈,‘混’合起來使用其威力是驚人的,要比各自單獨使有的殺傷效果大得多。法蘭克福地區和慕尼黑地區大小機場共有五處,大機場遭受了70次而小機場也遭受了30架次飛機的密集轟炸。(當年日本轟炸美國珍珠港,全部也隻用了350次左右。現在美軍光炸幾個機場就一次動用了架,其密集程度可想而知。)
美軍機群轟炸過後,這兩個地區的機場,除了部分掩體機庫依然大致完好外,其它的地麵設施都毀於一旦,在盟軍往後連續三個月的持續大轟炸下,德國這些機場都沒能修複過來投入使用,製空權從此進一步落入盟軍的手中。美軍也為此付出了18架飛機的戰損,不過也算物超所值。
就在美軍第6、第8航空聯隊的先鋒機群轟炸機場地時候第4空聯隊的先鋒機群也展開了對法蘭克福地區及慕尼黑地區的地麵雷達站點的轟炸行動。
轟炸雷達站點可不是現象中那麼容易的事情。由於雷達站點的分散,對其實施全麵轟炸時指揮起來‘操’作難度很大。幸好在戰前美軍的情報搜集工作做得比較好,德國邊境線附近的主要雷達站點的方位坐標基本都調查清楚了,任務也化整為零,一個雷達站點由一個突擊組合分隊負責,任務落實到分隊長一級。
“報告司令,我軍第6及第8航空聯隊的機群正在對法蘭/黑地區地機場實施轟炸,第2第4航空聯隊的機群也即將進:區的上空。”情報參謀例行公事每隔15分鍾便向‘蒙’特彙報一次最新的戰情,讓司令能及時了解情況,作出及時的指揮。
“立即以我的名義。向潛伏在德國法蘭克福地區及慕尼黑地區的我軍諜報人員發電報,命令相關諜報人員不惜代價,進行前線地麵引導工作,密切配合我軍飛機轟炸上述地區的德軍雷達站點。”要想成功就需要有所付出,關鍵時候就應‘挺’身而出,千方百計打入到德國境內的特工,現在是需要他們顯身手的時候了。早在‘蒙’特製定“破壞王”計劃之初,就先期通過秘密途徑向滲透入德國地盟軍特工人員,作了相關的指示,而現在則是以密碼電報直接發出命令。
雷達站這一戰略‘性’地設施。從發明到基本完善,隻是用了短短的幾年時間。其中得益於英國和德國之間長期的空戰。軍事上矛和盾的東西總是被人們第一時間發展起來的,雷達能在超視距範圍發現和監測敵人的蹤跡,如此好用的技術自然倍受各***事家的青睞,當然進攻的一方也會優先打擊雷達站這一類關鍵‘性’的設施。在近代戰爭中有兩個兵種是最容易被炸到骨都找不到地,就是炮兵及雷達兵。
畢竟雷達是屬於技術含量較高造價也極貴的設備,要建設起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整個法蘭克福及慕尼黑地區所有的雷達站加起來不會超過六個。其中較為大型地雷達站有三處,一是距離法德邊境線不遠,位於齊格菲防線後麵的德國曼海姆市郊區,這裏是萊茵河下遊的衝積平原;二是距離法國、瑞士及德國三國邊境線一段距離地。位於多瑙河上遊的萊姆山區之中的某個山峰之上。三是距離法蘭克福市不遠,位於萊茵河回旋轉折處附近的威斯巴登市郊區。這三處大型雷達站,共同構成了歐洲西線戰場上,美軍與德軍對持陣地後的德國雷達防空預警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