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按宣府鎮規定,落第童生連考三次,還考不進中學,成不了秀才者,一般隻在二十歲左右,青春仍盛,正好去謀一份職務,養活自己與家人。
免得留有希望,一直考到八十歲不停。
秀才連考三次,還考不中舉人,入不了大學者,也才二十三、四歲,還是青春仍盛。
之間他們還可一邊從吏任職,一邊考試,更加的從容不迫,三次後正好斷了這個心思,專心做自己吏員便是,從科員慢慢往上爬,也是出路。
這也避免他們由怨生恨,考三年剛剛好,連考三十年,很多秀才皆會產生強烈的報複社會念頭,便如牛金星等人。
曆來破落秀才,也盡是民間造反的文人主力,洪秀全便是一個。
最後能考入大學者,更不是品學兼優,意誌堅定之士。他們能畢業的,拿到畢業證書便是進士,算優秀學員,直接授騎尉勳階、或享受正科級待遇。
不能畢業者,也沒有再複考的機會,直接就是一張結業證書,仍然算舉人身份。他們將以普通學員之身任甲長等務,享受上士勳階或副科級待遇。
同入大學者,誰比誰差勁?誰不想拿下更好成績,享受更高職務待遇?而且機會隻有一次,也著他們去努力。不是說上了大學就可以高枕憂。
這些天子驕子,順利的話。從童生步步升上來,畢業後一般也就在二十三、四歲,正是大好年華,為國效力之時。
對這種年限限製,李邦華讚不絕口,他更認為宣府鎮官學網羅了一切精英。民間一些私學,隻能籠絡童生級別的學子,對官府形不成威脅。反而成為補充。
這不象大明各地,便是進士級別的學子,多由各處家族商行學院資助,他們出來任官後,當然成為了各利益集團的馬前卒,各地黨爭之器皿。
而且便是童生,宣府鎮一樣機會多多。不說各路的民間技校,官方在每路也設了專職技校,盡可入校學習一技之長。
現在宣府鎮各處,不論官方民間,還在大力興辦“成人小學”,拿到小學畢業證的童生們。紛紛被請去當先生,十幾歲的人,教一大幫幾十歲的成年人。
還有童生畢業後,就留在本學堂教書的。
“知識,就是力量。就是財富!”
大將軍王鬥說的話,越來越受到眾人認可。
確實。學識的作用,在宣府鎮作用越來越大,不想幹苦力,就多學點學識吧。所以很多工人農戶,紛紛在空閑時間,進入成人小學內學習,爭取也拿到一張畢業證。
李邦華有些激動的對朱之馮道:“此為我大明科考未來改製之方向!”
當然,宣府鎮的做法,對教育的投資太大了,朝廷財政如何應對?
朱之馮久在宣府鎮,當然知道,他說道:“李公有所不知,此處除了官府的投入,其實民間捐贈力量也不小。依下官估計,或許快要達到辦學金額的一半!”
依他說的,宣府鎮戶籍分為幾等,一般想拿到綠本者,除了屯堡外,可能要一、兩年時間。但若捐一大筆錢給教化司、收容所、孤兒營等等,不但可獲得稱號,這戶籍上麵,也可以往上提一提。
而且宣府鎮這個地方,等級越高,各類緊俏賺錢行業,才可以優先參與,所以各界捐錢捐物,非常的普遍。
又學而優則仕,地方培養出更多的讀書人,是很多人的共同認可,便如保安州,此處捐錢之風最甚,便是州內出來的官將士兵們,每年都會捐出很多錢用在地方教育了。
所以東路才能有五所中學,保安州更占了三所,就是因為該地捐錢太猛了,保安州地方官府,辦的學校也是全鎮最好的。
李邦華皺起眉頭,他對保安州印象並不好,他淡淡道:“如此,宣鎮一地的軍政大權,豈不是被保安籍壟斷?”
朱之馮搖頭:“沒辦法,誰讓保安州人最有錢,又最大方?”
不過他說東路餘處,還有宣府鎮各路,也意識到這種情況,奮起直追。很多移民到懷來城,延慶州的富戶財主,為了讓子弟在宣府鎮謀得一席之地,一改往日一不拔的作風,也踴躍捐錢捐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