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最後結果都是一樣的,李林也不在意首相磨磨蹭蹭,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他處理。
“海軍部在早上7點派人詢問公司,希望我們研究一下千噸級巡洋艦,千噸以下的護衛艦能最大限度武裝到什麼程度。”
尼德霍格闔上記事本,將腋下厚厚一疊資料放在桌上。在海軍談判正式開始之前,李林就已經下達指示,調集造船設計部門的專家對噸位限製的艦艇如何強化性能展開預研,這些圖紙便是研究成果。
李林早已預見,不,是預測到了這種狀況。另一個世界各種甩節操、秀下限的曆史早就無數次證明了條約這種東西是多麼空洞和可笑。
從來沒人會將人為製定的規則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準則,國家之間簽署的條約更是一個冷笑話,簽署條約的唯一目的就是在未來某個時候撕毀它。隻要有必要,政客和軍人都會毫不猶豫的拋棄條約和準則,而在沒必要那麼蠻幹的時候,大家則喜歡鑽空子。
典型的案例是《海牙公約》,當達姆彈之類的擴張性彈頭被禁止之後,人們就著手研究新子彈,先是鉛-鋁複合彈芯,再是小口徑步槍彈,最後是鋼芯彈。這些子彈碰撞目標後產生的翻滾和空腔效應帶來巨大的殺傷力,足以把最初的達姆彈甩出幾條大街,而且並未違反《海牙公約》。於是政客很高興,軍隊也很高興。
類似的事情在其它有關軍備限製的條約上也可以找到例證,地球的曆史曾經這麼幹過,查理曼和阿爾比昂同樣會這麼幹。
“隻有結果是最重要的,過程和手段無足輕重。”
李林很透徹的理解這一點,然後為他的客戶們早早準備好了鑽空子需要的東西。
查理曼王家海軍的第一、第二方案都太強勢,隻要阿爾比昂沒發生什麼異常狀況,一般不會接受那種苛刻的要求。最有可能成為條約內容的還是方案三,即查理曼接受10:6的艦隊噸位比例,在巡洋艦問題上也不再糾纏不清,同意阿爾比昂關於限定巡洋艦噸位、性能、數量的要求,最終達成海軍條約。
這是一種皆大歡喜的結局,不過台麵下的貓膩可就多了去了,就算做出種種限製,要從技術層麵鑽空子並不是什麼難事。二戰爆發前的條約巡洋艦,還有腳盆的最上級,米帝的布魯克林級都算是這方麵的範例,打造風帆版 “驚人違約艦”對V.E公司不算難題,預研工作也相當順利。和兩國海軍關於技術轉讓的接洽已經開始,等到條約簽字生效,兩國一定會出個好價錢購買相關技術和圖紙。
唯一的問題是,技術發展極少有一蹴而就的,當中少不了挫折、困難,有時還要搭上性命。舊日本海軍也是交了“美保關事件”、“友鶴事件”、“第四艦隊事件”這些血淋淋的學費後,頭腦才稍許靈清一點,能相對較客觀理性的看待造艦競賽。
所以,為了吉爾曼尼亞的未來,為了科學的循序漸進發展,阿爾比昂和查理曼該交的學費一個字兒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