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民主主義,說穿了,就是眾愚政治。以人民的名義,將嚴肅的政治變成一檔讓人笑不出來的超級肥皂劇。”
手指劃過黃金般的長發,愛憐般的撫弄著樹葉般細長的耳朵,靠在胸口的女性發出貓兒一般的呻吟,獨裁官的嘴角展現出完美的弧度。
“讓人民自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負責,聽上去是很好。實際上讓民眾自由選擇,最終隻會選出與民眾受教育水平、個人修養相符合的代表和政策。布倫希爾,你認為民眾能像專業人士一樣,總是公正、客觀、正確的做出決策?”
“他們大概隻會依據自己的喜好和個人利益去選擇吧。”
聰慧的布倫希爾略微沉吟了一下,搖搖頭說到:
“如果真的不分種族、財產、教育水平、社會閱曆去搞公民直選,大概隻會選出以下幾種人:用錢買票的富豪、地方宗族勢力代表、幫會頭目、善於開空頭支票的欺詐犯、善於搬弄是非顛倒黑白的律師訟棍、有著帥氣外表善於抓住人心的演員——在這幫人麵前,真正善於處理問題,清楚各種作業流程的技術官僚連戰鬥力五的渣渣都算不上。”
李林輕輕拍了幾下手,臉上的微笑更像冷笑了。
自古以來,在“正確的資訊”和“喜歡的資訊”之間,民眾就總是傾向後者。把選項換成“對大多數人有利的政策”和“對自己有利得政策”時,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後者。選前者的家夥非但不會被視為聖人,反而會被嘲弄,有時候還會遭到多數人的敵視。
所以自民主政治誕生以來,每到大選期間,各種醜聞、緋聞、造謠、惡意中傷、人身攻擊就從不缺場。因為比起冗長的政策論述,八卦新聞——特別是摻了顏色的緋聞總是更能吸引民眾的眼球。選民們對此津津樂道,能夠持續關注直到選舉結束或者出現更吸引人的“人咬狗”式新聞為止,而換成需要耐心和大量專業知識來正確理解的政策論述和答辯……除了鐵杆支持者們,絕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地換頻道,轉到卡通節目或肥皂劇。
偉大的馬克.吐溫,他在短篇諷刺小說《競選州長》中描述的那些事情在一個世紀後依然頻頻上演,造謠、誹謗、緋聞、賄選、買票、恐嚇對手和投票者……除了宣傳手段和通訊技術大幅進步之外,競選的本質依然沒有任何改變。
即使是那些鐵杆支持者,他們之所以會支持那個候選人,一半以上是因為那位候選人提出的政治見解和政策符合支持者的利益和立場。譬如說鼓吹全球化的家夥被跨國資本喜歡,鼓吹高福利的被左派和普通選民熱愛,鼓吹禁止墮胎和廢除死刑的受到人權團體的歌頌,鼓吹廢棄核能發電的受到環保團體追捧,鼓吹向中東國家出兵的接受軍工產業複合體的資助,鼓吹禁止非法移民的擁有大量右翼和本土保守主義擁躉,鼓吹開放移民的則享有左翼和新移民團體的鐵票……剩下的理由則五花八門,有一直投某個政黨所以這次也投票給該黨的、有覺得候選人長得帥所以支持的、有不喜歡其他候選人轉而投票支持的、有純粹是隨大流的……
總而言之,理性客觀分析過候選人的個人經曆與其主張帶來的利弊之後,經過仔細思考再做出選擇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基於客觀公正而做出選擇的,更是萬中無一。
“基於這樣一套體係選拔出來的領導人及執政團隊常常會出現以下特征:缺少基層工作經驗和實績、選前的許諾和選後的政策走向背道而馳、政治酬庸、國家戰略方針飄忽不定沒有連貫性、內政方針以討好特定選民為優先、決策緩慢。當然了,未必每一屆領導層都是這樣,但以上問題他們多少都會有幾項符合,而且越到後麵越嚴重。到最後,不是社會撕裂引發高度對立直至內戰消亡,就是陷入全民狂熱的民粹狀態,如同癌細胞擴散全身一樣自然消亡。”
可以說,民主政治的結局基本上逃不出這種模式,因為民主主義一開始就強調平等和對不同意見的包容性,在民主共和政體初創階段,出色的執政團隊還能以手腕和技巧予以協調,讓所有人在某個大前提存在的基礎上互相包容。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選民開始越來越傾向基於謀求自身利益和純粹個人喜好選擇的國家執政團隊必然會出現比起執政能力,作秀能力更強的傾向。之後經濟與社會活力開始停滯不前,社會矛盾尖銳化,不同族群之間因為利益和理念差異升高對立,開始用自己的選票推選出符合自己期望的候選人,候選人則為了拉到更多選票提出越來越極端的主張,反過來進一步激化矛盾……
“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多則幾百年,少則幾十年。對我們來講,完全有大把時間慢慢來收拾羅蘭給我們製造的麻煩。不過,做些準備總是沒錯的。”
“現在查理曼已經有大量的人員物資前往南方的殖民地,現在再安插間諜是不是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