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死線(二十)(1 / 2)

李林很完美。

他的存在仿佛就是為了詮釋所謂“完美”應該是何種樣貌,為了向世人展現個體乃至種族都無法企及的高度是什麼樣的。

不得不說,哪怕心態再好,見識過那淩駕於奇跡之上的強大,親眼目睹猶如神明創造出來的藝術品一樣的身姿之後,也隻剩下絕望、嫉妒、憤懣之類的反應了。

所謂完美無瑕到令人畏懼,大抵就是指他那樣吧。

然而正因為完美,正因為事事以追求正確、高效為第一要務,才會留下可以用來攻略的縫隙,而且還是三處。

李林的基本戰術是防守反擊,在不對環境造成無可彌補的破壞的基礎上,觀測目標的戰術和行動,製定出最合理的戰術對策,然後根據實際執行的效果進行調整修正。

這套戰術裏最可怕的是李林處理、分析信息的速度。

分析信息,預判戰局發展,針對敵人或自己的不足進行調整,引導戰爭走向——就像下棋一樣,能夠更快、更長遠、更精準計算出未來走向的一方將獲得勝利。可當人類才算出三步棋的時候,李林已經把剩下所有的棋路都計算完畢,甚至開始計算下一局棋。光憑這一點,李林就穩操勝券。

而羅蘭瞄準的,也是這一點。

戰爭不是棋盤。不管是如何精密絕妙的計劃,一到戰場上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突發意外、執行中出現的問題、情報疏漏錯誤、純粹的偶然等等“不可控的摩擦”,導致戰況發展迅速脫離計劃製定者和執行者的掌控。

能夠排除這些幹擾,無比精準的預測戰場變化,做出最佳對應。必定需要攫取海量的情報,加以分析和計算。

這當中存在一個問題。

——情報處理的優先等級。

在處理情報時,常常會遇上一個悖論。應該優先確認情報的真偽?還是哪怕不正確,也要立刻告知哪裏有問題?

指揮階層傾向前者,一線官兵則渴望後者。會出現這樣的偏差,主要是兩邊立場不同造成的。作為指揮官,必須考慮到規模龐大的軍隊一旦開始行動後要臨時調整方向和部署是非常困難的,有時候甚至會引起混亂。因此比起情報的速度,他們更傾向情報的準確性。而身處一線,頂著槍林彈雨拚殺的士兵更重視自己能否及時得到信息,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他們的生死。應該說兩者都不存在什麼問題,基本上隻要軍隊結構健全,內部分工明確,兩種傾向也不至於發生重疊,也就不會產生悖論。

然而,身為亞爾夫海姆防衛軍最高指揮官的李林親自現身戰場,單挑查理曼和教會的聯軍。這一行為毫無疑問打破了現場與後方之間的等級壁壘,即是指揮官又是身處現場的士兵,兩種身份混淆在一起後,必然會出現“情報優先等級的悖論”。

以李林的計算能力,多半還是能應付這種程度的悖論吧。可這裏還有第二個問題,就是他自己的戰略規劃。

戰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這場盛大的像鬧劇一樣的力量秀,說到底,也不過是通過展現力量來恐嚇其它諸國,以此建立新秩序。

為此,比起高效快速的解決對手,盡可能展示力量,讓民眾盡可能看清楚雙方的力量差距更為重要。這就導致李林隻能在這個框架下選擇戰術,增加對手預測成功的概率。

比方說,哪怕明知道對手在準備壓箱底的王牌,他依然會選擇等待對方打出這張牌,又或是催促對方快點把這張牌打出來,而不是在對手準備完成前就痛下殺手,輕輕鬆鬆結束一切。隻因為在所有人麵前粉碎那張王牌更能達成震懾的效果。

又比如,已經快把對手逼到死角的檔口,因為突然有一人做出意料之外的出色表現時。他不是先專心將弱小的對手處理掉,然後集中力量來對付那名強敵。而是仿佛對弱者失去興趣一樣,丟下隻差一口氣就能逼死的目標,轉頭去對付新的敵人。

這些都是不符合“集中力量快速打擊對手”的戰術基本原則的舉動,可如果結合戰爭背後的意圖來看,又顯得非常合理。

畢竟,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才是一切的大前提。

“……你做的事情真的很正確,也很合理。就算最苛刻的人也沒法挑出你的錯處。可是,你太正確了,太合理了。以至於隻要弄清楚你的目的,你的行動方向就很容易預測,應對起來也就更容易!”

穿過能量的風暴,羅蘭大聲咆哮。

從空間通道的出口到羅蘭所在的位置,至多不過幾百公尺的距離。與“第三次衝擊”的最大射程相比,這點距離幾乎等於零。即便因為空氣的阻隔,導致威力和速度出現少許下降,不過那也隻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損耗,龐大的能量流依舊以人類不可能反應的速度交錯於天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