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皇帝萬歲!(十六)(1 / 2)

果月一日,登基儀式兩天前。

“您要做‘帝國皇帝’?而不是‘帝國的皇帝’?”

快五百歲的精靈老爺子像個孩子似的在辦公室裏咆哮著。

“這不可能!不合理!”

坐在辦公桌另一頭的獨裁官微眯著眼,麵帶尊重的微笑,不疾不徐地回答:

“基於長遠的利益,我還是堅持應使用‘帝國皇帝’為帝號,這也是評議會所批準的。”

“評議會?閣下,你什麼時候也開始傾聽評議會的意見了?”

評議會議長搖搖頭,就他記憶所及,大部分時候李林都表現的與一個真正的獨裁者無異。將那些不愉快的記憶驅趕出去之後,他嘲笑到:

“整個世界都在您的腳下,您完全能夠不去理會那些雜音。”

老爺爺擺出一副“我絕不上當”的表情。

“我們都知道,議員的意見是會改變的。隻要用上一些手段,比如約他們出來看歌劇,然後在他們的臥室裏放上一個剛砍下來的馬頭,又或者給他們寄一封信,裏麵裝上幾顆子彈……”

“恐嚇議員不但違背憲法,還涉嫌觸犯刑法,議長閣下。”

李林依舊保持著無可挑剔的微笑,擺擺手打斷維斯巴赫議長沒來得及出口的告解和辯解。挺直了腰板,微微抬起下巴。

“您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用形容詞表示的‘帝國皇帝’和名詞第二格式形容的‘帝國的皇帝’之間隻是語法上的小差別,我們沒必要在這些細枝末節上糾纏。”

老爺子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握成拳頭的手高高舉起,懸在半空中停頓了兩三秒後,顫抖的拳頭輕輕擱到桌上。

“既然隻是語法上的小區別,為什麼就不能是‘帝國的皇帝’呢?難道要接受一個街上撿來的皇冠嗎?”

老爺子一下子戳中了問題核心,“帝國皇帝”和“帝國的皇帝”這兩個稱號的區別真的隻有語法上的差異嗎?

顯然並不是。

兩者的差異在於“帝國的皇帝”擁有強烈的專屬性,而“帝國皇帝”則比較接近一個隻有榮譽性質的稱號。這裏可以用一個類似但未必精確的例子來意會。即中國台灣地區參加國際比賽時所使用的稱呼“中華台北(Chinese.Taipe)”,而非“中國台北(Taipe.China)”。“中華”是民族或文化上的稱呼,而“中國”則有明確的公認的政治含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例如香港就是“中國的香港(Hongkong.China)”,一般簡稱“中國香港”。

毫無疑問,“帝國的皇帝”是一個擁有實權的世襲皇帝,一個政治意義上的實權領袖,“帝國皇帝”則是由議會授予的頭銜——就像一個世襲的、需要議會批準的總統,一個代表文化層麵的盟主。對即將置身於帝國治下的人們——特別是聖伊斯特萬王冠領和奧斯托利亞的人們來說,後麵那個頭銜明顯要順耳許多。

之前的戰爭給這兩個地區的人們帶來了極為深重的災難,也讓這兩地所有階層對“宗主國”這一存在充滿了不信任,加上民族主義覺醒,獨立自主的呼聲遠高於從查理曼屬地變為帝國屬地的興趣。在某些條件下,他們甚至甘願為此獻出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