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祈禱者的對話(二十三)(1 / 2)

共和國的技術員們很清楚,即便項目進展順利,第一世代共和國製MDS也隻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和已經成熟並且擁有豐富設計、使用經驗的帝國比起來,他們還有很多東西要追趕。這個過程需要好幾代人的時間,甚至可能永遠都追不上。

這是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個人乃至整個國家的意誌、毅力或許可以一定程度上加速推動進程,但絕不可能一夜之間扭轉跨時代的技術差距,顛覆這條定律。

可時間不等人,帝國更不可能眼睜睜看著昔日的手下敗將在眼皮底下重新崛起。麵對那場必然會降臨的大戰,共和國沒有時間慢條斯理的去搞研究和追趕差距。另辟蹊徑,在設計上做出某些妥協,打造一款符合未來戰爭需求的機體是唯一的出路。

根據此前的戰爭經驗與各方麵收集到的情報,共和國很清楚下一場戰爭必定還是總體戰,而且規模和強度將前所未有。屆時整個世界都將血與火中煎熬,沒有前方與後方,沒有任何地方稱得上安全,直到這場了結一切新仇舊怨,三千世界鴉滅盡的戰爭結束或是世界毀滅……在這種戰場環境下,適應力最好的兵器當然是“軍團”,沒有比不知疲倦、不畏死亡、無窮無盡的鋼鐵亡靈大軍更適合這種全麵戰爭的了。相對的,共和國和其它勢力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在沒有製空權的情況下應對滾滾鋼鐵洪流。

共和國軍方對此的回應是中期、短期內放棄打回本土的打算,集中精力搞灘頭決戰和城市巷戰。

共和國如今的勢力範圍僅限於幾座海外島嶼,其國力不足以支撐跨海反擊,隻能專心防守。相對的,帝國要進攻共和國,隻能從海上與空中入侵。按照帝國標準的戰略戰術,麵對這種孤懸海外的目標,最簡單的處理辦法就是封鎖海上交通線,斷絕其與外界的聯係。待其物資耗盡,彈盡援絕後,使其不戰而降。如果發生必須在短期內拿下共和國的情況,那麼大規模海空聯合登陸作戰和城市巷戰將不可避免。

其實阿爾比昂麵對的問題也差不多,但阿爾比昂的實力畢竟比共和國強得多,他們在戰術的運用和選擇上也有更多的自由。而共和國早已打定主意,一旦開戰就放棄保護海上交通線,所有的海軍軍艦可以遠航的全都派出去打破交戰,不能遠航的就充當移動防空平台。舉國上下集中精力打反登陸戰和城市巷戰。而作為巷戰中的主要兵器,共和國製MDS必須擁有在廢墟瓦礫中快速機動的能力,依托對地形環境的熟悉,最大限度的遲滯、消耗入侵城市的“軍團”。

這可說是當前條件下唯一的選擇,麵對技術層級和數量全麵碾壓自己的對手,唯有抱定不惜讓家園成戰場煉獄的覺悟,才能以地利抵消些許差距。

作為巷戰主戰兵器,共和國製MDS的機動性將直接決定戰場的走向。

——火力和防護已經沒辦法了,那麼最起碼在城市環境裏的機動性上想想辦法。

軍方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技術員們也就隻能硬著頭皮進行嚐試,其結果就是“立體機動裝置”。

這是一種……該怎麼說呢?用好了是殺敵妖刀,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自裁之刃的玩意兒。

“立體機動裝置”的結構很簡單,一個圓柱型罐體,一塊預裝術式的天晶,兩個風輪,兩卷50公尺長的鋼纜,兩個可360度旋轉的爪狀錨。使用時先由操作者調整爪狀錨的發射角度,然後天晶內置的術式會產生強風,在罐體管線內形成高壓壓縮空氣,將爪狀錨發射出去,待錨固定後關閉部分管線,驅使壓縮空氣推動風輪卷回鋼纜,從而將機體拉起來。

基本原理並不複雜,無非是活用術式產生壓縮空氣,利用壓縮空氣的能量推動爪狀錨飛行,然後回卷,進而實現垂直立體機動。結合安裝在“蠻人”腿部可收放的電磁滑輪,在城市各高度、平麵上進行快速機動。如此一來就能實現軍方設想的畫麵:成群結隊的“軍團”擠入街頭行軍,當鋼鐵大軍的一字長蛇陣進入伏擊圈後,共和國製MDS從天而降,對準“軍團”沒有裝甲防護的側後方一通掃射……

聽上去很不錯,甚至可以稱之為美好。可這隻是理論,對真正體驗過“立體機動裝置”的人來說,那就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