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前往共和國(九)(2 / 2)

從滿是怨氣和牢騷的文字中,不難發現底層民眾生活的艱辛。而最後一句話——“否則諸位還能從我們身上搜刮到什麼呢”——所要表達的意思也極為明確:除了這條命,他們已經一無所有。

請願書陳述的內容讓人傷心之餘亦感警醒,但並無助於改變現狀,更不要說他們關於增發貨幣的要求根本是對實際情況的誤解。

貨幣本身並無“價值”,隻是作為買賣過程中的媒介標尺才有其意義。信中抱怨貨幣太少,導致有東西也找不到買家,是背離實際情況的。由於缺乏經濟學相關知識,農民和工人簡單地認為自己的收獲和出產之所以低,是因為市麵上缺乏足夠的貨幣流通,所以實際上他們的核心訴求並不是要政府多印紙幣,增加貨幣的供應量,而是希望政府能“多發行錢”,讓更多的錢出現在市麵上,自己的勞動成果就能換回更多回報,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僅此而已。

然而問題的根源並非流通貨幣不足這麼簡單,帝國的海上封鎖,物資供應短缺、購買力低下、政府財政困難、貨幣改革、新老移民土地糾紛等因素相互作用這才導致了極端通貨緊縮。

因為物資緊缺且大多數人沒錢也沒意願消費,為了避免遭受損失,工廠和農場限製產量,企業利潤下滑,損失直接由工人承擔,工資下降,人們消費意願進一步降低,於是生產活動進一步降低,工資繼續下降,除了男性,女性和兒童為了生存大量進入工廠和作坊勞動,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工作崗位的緊缺,貧困繼續加劇,生產出來的東西更賣不掉,隻能賤賣或減產……

這種可怕的惡性循環便是通貨緊縮。

要想恢複物價和貨幣供應,首先必須從外國貸款或獲得援助重啟生產,通過對外貿易刺激工業生產增長,逐步恢複市場秩序,最終建立起健全的財政體係。

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學過經濟學,懂得經濟法則的人都清楚。可共和國的農民和商販不懂這些,他們隻知道自己的日子快過不下去了,“傲慢又冷漠的政府”卻對自己的困境視若無睹,一方麵變本加厲的盤剝,另一方麵卻開放市場給那些廉價的、利用不公平手段競爭的外國商品,讓那些麵目可憎的外國人拿走本應屬於共和國國民的利潤。

民眾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由於建國初期還不存在所謂的反對黨,民眾雖有投票權,且投票機製和執行過程都極度公正,可當時參眾兩院的議員都不通過直接選舉的方式產生,而是由立法機構和臨時內閣提名產生。民眾實際上隻是多了一個說“是”或“不是”的權力,政府意圖通過的法律條例一定會順利通過。因此民眾不可能也從未想過要通過手裏的選票去和政府講理,甚至教訓政府。比起咬文嚼字,他們更喜歡用拳頭和棍棒進行“辯論”。

幾乎是一夜之間,各種暴力抗稅、抗法活動席卷共和國的鄉野村鎮,衝突最激烈的幾個村莊甚至發生了被逼急了的農民們仗著人多勢眾強迫治安官和稅務官吃掉自己帶來的變賣欠稅居民財產文書這種“無法無天”的事情,一些心懷不滿的老兵更是糾結戰友和親朋好友,拿出各種武器嚷嚷著要進軍首都,掀起“二次革命”。

眼看著剛建國還沒滿一年的共和國就要玩完,政府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妥協,開始增加銀元券的發行量。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共和國在這一階段雖然增加了銀元券的發行量,但總體上是非常小心的,經曆過舊王國末期通貨膨脹噩夢的民眾對此也能夠體諒,畢竟誰都不會想再回到那種一麻袋金圓券隻能買幾個發黴土豆的日子。

就這樣靠著外國援助和技術轉讓,共和國挺過了最艱難的第一年,隨著工農業生產逐步步入正軌,對外貿易的盈餘開始充實國庫,整個國家的經濟出現好轉的跡象之際,對共和國經濟堪稱噩夢的萊茵蘭號事件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