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上去似乎很怪異,但這的確是最精準的描述。和在乎臉麵、傳統、格調的其它國家不同,帝國的現實主義傾向比阿爾比昂更加強烈,其偽裝性和彈性也更甚於阿爾比昂。
當然,所謂彈性僅限於非原則性的問題上。根本的原則——統一整個世界,將天空、大地、大海全部納入帝國的新秩序支配之下——這一點是任何時候都不會動搖的。暫時的讓步和退卻,無非是為了今後能更有力的邁進。
“‘海獅計劃’和‘台風計劃’的早期準備需要繼續加強,不光是地形測繪、氣象環境、地質考察、交通要地、物流渠道、生產據點、軍事基地、裝備倉儲地,對人才彙集的場所、周期性流動也要多加關注。戰爭中消滅掉一個班的高端人才,其產生的影響力甚至勝過一次成功的戰略轟炸。”
皇帝充滿威嚴的聲音響起,底下一眾情報機構的間諜頭子們忙不迭的點頭。
在帝國的時間表上,距離發動全麵戰爭還有一段時間,加上有了“軍團”的存在,原本人力資源不足,難以適應持久消耗戰的缺陷也得以克服。但光憑這些還遠遠不夠。
“軍團”的產能,人工智能的調試,機型的優化升級,特殊地形所需要的特殊規格,根據不同的目標、地形地貌、氣溫、濕度、承載力……等等製定出合適的行軍路線、機種配置、補給線路、應急預案……隨著戰爭從“匠人的藝術”變為一門“嚴謹的科學”。其對情報的依賴程度更加提高,特別是麵對兩線甚至多線作戰時,縱然擁有“軍團”這張王牌,依然需要充足的情報支援才能確保勝利。
在場的諸位高官和諸國上層都很清楚,下一場戰爭絕不可能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單打獨鬥,必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麵大戰。麵對來自東西兩個方向的夾擊,帝國必須首先集中力量徹底解決某一個方向,然後迅速回頭解決另一個敵人。然而不管是渡海擊潰阿爾比昂,還是征服遼闊的公國都絕非易事,周密且長期的情報工作必不可少。這也是帝國努力設法延緩開戰時間的原因之一,連前期情報工作都沒完成就開戰,簡直是在拿國運開玩笑。
無論如何都要與諸國達成妥協,就算是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來滿足對方也無所謂。在帝國的讓步清單裏甚至包括艦隊規模限製和部分專利開放,看上去誠意滿滿,足以讓諸國心滿意足。
實際上隻有帝國高層才知道,這些個讓步和高級宮廷料理差不了多少,都是中看不中吃的雞肋。
以艦隊規模為例,帝國早已做出決定,今後將重點發展無人戰鬥機母艦與護航艦船,對要塞之類有完善防護措施的目標實施攻擊將由攜帶巨型製導炸彈的轟炸機和裝備電磁炮的武庫艦來完成,傳統的火炮戰艦將逐漸退居二線。所以對傳統主力艦性能、數量的限製並不影響帝國的海空艦隊整備升級。相反,由於“做出了重大讓步”,帝國可以在某些更關注的問題上換取諸國的妥協。
比如“裝備修理基地”的建設、帝國資本進入外國市場投資等等。
隻要沒有攪局者,達成一份能令各方滿意,尤其讓帝國心滿意足的協定並不是難事。
“問題在於共和國方麵,根據當前的動向,他們很有可能提出‘電信技術專利開放’的要求。”
“這確實有點麻煩。”
“麻煩”這個詞會從李林嘴裏說出來堪稱罕有,但考慮事情的嚴重性,並不會讓與會者大驚小怪。
對帝國來說,有線電報電話和無線電技術屬於已經過時的技術,似乎開放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實際上帝國最不願開放的就是這類能提升情報交換處理速度的技術。
那可不是單純的通訊技術這麼簡單,那是會讓整個情報體係發生翻天覆地變革的重大技術,一旦諸國獲得相關技術,建立起“以電信網絡為基礎的信息網絡係統”,則此前的針對性情報工作就算不全部廢掉,也要舍棄掉一部分。更要命的是帝國將很難再以情報傳輸、處理的速度優勢來隨心所欲的操縱人心和局勢了。
從開放技術專利,吸收、理解、嚐試再到完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諸國將第一次站在與帝國對等的平台上,在“信息戰”這個戰場展開競爭。對與已經習慣領先對手的帝國來說,這到底是值得期待的正麵競爭,抑或是象征著未來藍圖發生動搖的凶兆,此時此刻還未可知。
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隻有一件。
在馬上就要開幕的共同會議,在“語言之塔”這個戰場上,貌似弱小的共和國將是帝國在此次會議中最難纏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