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會去指責勝利者,勝利就是最好的免罪符。
隻有結果才是重要的,手段和過程無足輕重。
阿爾比昂既想要推進他們的戰略規劃,又想要保證自己能得到所有預期收益,還希望最大限度減少投入並維護自己的國際形象。可正如共和國流行的名言“自由不是毫無代價的”,獲取利益和國際博弈同樣如此,沒有任何人或國家可以什麼都不付出就得到好處。
阿爾比昂的擔心實在是既多餘又毫無必要。
就連老練的維特伯爵對阿爾比昂在拉普蘭問題上的反應也是大搖其頭。
在這位公國的實際當家人眼裏,公國最可靠的盟友不是帝國也不是阿爾比昂,而是公國的軍隊和廣袤的國土。
依托龐大的人力資源和領土,公國進可組成龐大的軍團,隨時可以揮軍西進,退可利用數千公裏的縱深、破敗的交通、徹底的焦土戰術來稀釋敵人的攻擊,當敵軍疲憊不堪時將戰線反推回去。
這是一套被曆史證明行之有效的戰略,直到帝國崛起,遠程攻擊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出現為止。
V1、V2、古斯塔夫設備、遠程大型轟炸機、無差別轟炸、戰略轟炸、精確打擊——這一係列武器和戰術的出現意味著傳統概念裏“前方”、“後方”界限變得模糊甚至消失。公國過去依仗的優勢已經不複存在,在鋪天蓋地的轟炸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麵前,不要說西部的心髒地帶,就是正在東方興建的工業地帶也難言安全。麵對短時間內不可能彌平的技術差距,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拉近與帝國的間距,搬掉拉普蘭這個障礙,將匕首抵上帝國的咽喉。
老伯爵對此有一番頗有見地的論述,這裏不妨引用一下,以便更透徹的理解公國方麵的想法。
“在與帝國爆發戰爭的情形下,戰爭一開始就發起猛烈攻勢給帝國致命一擊的戰爭計劃顯然是最好不過的,但現在帝國在技術兵器,尤其是遠程攻擊武器上的優勢使得我軍不管是集結還是行軍都變得及其危險。經曆無窮無盡的空襲、饑餓、疲勞、死亡後,抵達前線的部隊不管是戰鬥力還是數量都遭到嚴重削弱,這樣的部隊不管是進攻還是防禦都難以勝任。但如果我軍將攻擊陣地前出延伸到帝國的邊境上,形勢即可得到巨大改善。我軍將獲得一切行動的自由,綿延整個邊界的要塞群不管是用於遲滯帝國軍的進攻還是作為我軍進攻帝國腹地的前進基地都很適合。在此種形勢下,一旦我國與帝國開戰,將令阿爾比昂軍更有效地加入我軍的行動之中。在阿爾比昂軍隊的協助下,我們將對敵人形成相當可觀的優勢。”
從維特伯爵的發言來看,比起簽約然後撕毀條約破壞拉普蘭的中立地位帶來的政治弊端,公國更看重這樣做帶來的巨大利好。這其中既有軍事上的,也有客觀戰略上的。
眾所周知,公國的工業化進展相當緩慢,即便在此次共同會議中能從帝國獲得有關技術專利,吸收技術並轉化為推動工業化的動力,最終由點及麵全麵開花需要漫長的時間和投資,在此期間,帝國也不會一直原地踏步。為了保持對帝國的戰略威懾,以及盡可能縮短兩國距離,公國必須在拉普蘭與帝國的邊境地帶駐軍,並且保障這些駐軍的日常消耗和戰備存儲,這就勢必需要拉普蘭的全方位配合。可這樣一來,公國等於將自己的生命線交到了拉普蘭手上,一旦拉普蘭在關鍵時刻突然倒向帝國,公國將遭受難以想象的慘重損失。退一萬步講,即便拉普蘭願意全方位配合公國,不遺餘力的滿足公國的各種需求,這一樣會引發帝國的強烈反彈,最終戰爭在還未準備就緒的情況下便爆發,這同樣是公國難以接受的。
所以從公國的角度來講,除了由它吞並拉普蘭,其它任何結果都是不可接受的。作為公國的忠實盟友,阿爾比昂應該協助公國達成這一目標,而不是浪費時間去關心那些多餘又毫無必要的事情。
“就算有什麼人對此不滿,聲稱無法接受,他們又能做什麼?在實力和現實麵前,感情和道義什麼都不是。”
戈爾恰科夫伯爵抬起下巴,用標準的公國貴族式傲慢語氣說到:
“他們可以管這叫侵略、帝國主義、霸權主義、背信棄義,叫什麼都行,反正我們認為這隻是在取走我們應得的那一份,而且還是對獲得勝利至關重要的那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