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善與惡的彼岸(四)(1 / 2)

羅蘭的發言將李林擺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羅蘭的提議總結起來就是“我們不反對技術管控,也不反對大國之間就此達成協議和成立專門機構,但我們希望不是密室協商,而是開放對話,能讓更多的聲音參與討論,借此來表達普遍意見。”

這個建議很合理,但無疑讓李林很難處理。

身為“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陛下”,其權威必須是絕對的,這涉及帝國的根基,沒有妥協的餘地。讓包括沒有爵位和官職的普通人乃至外國人參與這項討論,無疑會嚴重損害皇帝的麵子,更不要說這等於打開一扇門,讓帝國民眾接觸到某些危險的想法和價值觀,屆時產生的化學反應和由此引發的騷亂是怎麼高估都不為過的。

這可不是一句“皇帝陛下開明仁慈”之類的恭維話就能抵消的。

最極端的情況下,整個帝國都會刮起肅清的風暴,帝國社會秩序保障局甚至會被授予“主觀判斷即為判決依據”的法外執行權,屆時死亡的人恐怕要以十萬為單位來計算,帝國的國土將被屍體所覆蓋……

就此拒絕或許是能避開這種結局,但這就會使得帝國陷入孤立的局麵。

羅蘭提出的是“請求”和“意見”,而非“條件”或“強烈要求”,而且還是以其組織與支持者的名義,更獲得了與會各國的大力聲援。換言之,其發言內容最起碼代表世界範圍內相當數量人的心聲。皇帝拒絕對話,那麼必然會與民意(很可能是多數民意)陷入對立。盡管皇帝不用考慮任期和支持度的問題,但本就對帝國抱有諸多不滿的諸國必然會利用民意和羅蘭創造出來的道德製高點進行反擊。屆時關於技術管控的相關協議要麼不了了之,要麼無限期拖延,此外帝國還要付出相當程度的代價來進行公關危機處理,這同樣是難以接受的。

接受抑或拒絕,不管選擇哪一邊都意味著巨大的損失,任誰都不會想陷入這樣的選擇地獄之中。

換成是全知全能,從無敗績的皇帝陛下要如何處理這樣的難題?

抱著一點好奇和幸災樂禍的心態,各國代表們等待著皇帝陛下的選擇。

他們沒有失望,同時也非常失望。

“汝之訴求是讓更多人參與到這個議題的探討,讓這些人的訴求和意見通過修改協議的形式表達出來?”

“沒錯。”

“那麼你要如何保證公平公正呢?”

手指再次輕敲桌麵,發出的聲音落在聽眾們的耳中,猶如鋼琴的重低音。

這是非常現實同時也非常有效的攻擊切入點。

先將選擇保留起來,同時從實務層麵進行攻擊,從“是否能確保公平公正”這個大前提入手,徹底否決羅蘭發言的合理性。

完全是想象之外的一擊,且意外的有效。

絕對的公平公正。

世界上根本沒有任何人、組織、國家能保證自己能做到這一點。

人皆有私心。

即使是與自己毫無利益瓜葛的問題,在表態選擇之前,人們尚且要仔細思量算計一番,更不要說那些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指望所有人都能秉持不偏不倚的視點,不受感情和喜好影響,做出公正的結論,本來就不現實。

另一個問題是技術轉讓管控協定是專業性和政治性非常強的議題,這就對參與者的個人素質水平和專業性有非常高的要求,而開放一般人加入到公開討論之中,勢必會加入許多非專業甚至非理性的雜音,這不但會導致會議變得曠日持久,最後還會衍生出許多莫名其妙的問題。

指望所有人都能公正理性的做出判斷,並且做出正確的選擇,原本就是民主的假議題。

這是李林對共和國及民主的批判,如今他再一次以尖刻的方式將這個悖論呈現在人們麵前。

如何保證眾多凡人參與進來的決策是公平公正且正確的?既然有全能的天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決斷,讓平庸的凡人來扯天才的後腿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不公平?利用多數(凡人)來壓製少數(天才),結果不但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和紛爭,就連原本可能得到的正確結果都因此錯失呢?

誰都不敢保證說不會這樣,越是清楚人性,越是傾向李林的見解。

就算有人會拿“不能因為火災否定火的價值”一類的話語來反駁,麵對皇帝接下來更為辛辣尖刻的提問,他也隻有退縮一途。

“朕並不是貶低民眾的價值,也不是意欲侮辱汝等理念。隻是……支持由少數天才來領導眾多凡人的是民眾,反抗被支配尋求所謂解放和自由的也是民眾。若按汝之提議,讓大多數人來思考、選擇、決斷時,假如多數民眾渴望被支配和不自由,而不是自己承擔責任和義務時,汝等又該如何整合那些似是而非的話語?假如民眾對自己當下的生活不滿,決定用暴力來宣泄情緒和改變秩序時,汝等又要如何勸說民眾保持理性,如何承擔由此引發的所有問題與相關責任?”